​读懂基层 才能读懂中国 人大经济学教授解读基层生态图景与制度结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30 15:57

2023年春节前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聂辉华教授在bilibili网站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带你了解真实的基层,县委书记权力到底有多大?》,在返乡情绪、《县委大院》电视剧热播等时点的加持下,这条视频迅速成为“爆款”,一天之内播放次数就超过了100万次。账号在后续发布的与乡镇、县局和“体制内”相关的几个视频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随后,聂辉华教授介绍基层权力运行和治理机制的视频课程“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在B站上线更新,到目前为止已有600万+播放量。同时,他本人也入选了年度“宝藏老师”,荣获年度“金知奖”。

青年网友群众对基层生态、基层治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可见一斑,基层议题在b站这样年轻化的多元兴趣社区成为热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公众将关注焦点从“北上广深”发散到广阔基层与中国腹地的大背景的映射。截至2024年,中国有2846个县级区划、约3.87万个乡镇或街道,还有约48.9万个行政村、233.2万个自然村。每个人都在不同层次的基层中工作、生活,基层是中国的底色。

经过近两年的修订与打磨,这部改编扩写自b站同名课程的专著《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由世纪文景正式出版。本书旨在成为当代读者认识基层生态、制度结构,理解中国国家治理与社会经济运行的不二之选。作为世纪文景广受好评的通识社科书系“中国之治”的最新作品,本书延续了书系通俗而严谨、结构清晰、贴近真实世界的风格,并有着自己的定位与特色。

制度背景、权力运行、基层治理,三大板块呈现基层中国的运行

全书分为制度背景、权力运行、基层治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涵盖两章。第一章构建全书分析框架,首先阐释当代中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央地关系架构,继而回溯历代行政区划演变与央地博弈规律,并围绕“皇权不下县”探讨古代国家权力边界。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内外部冲突的双均衡分析框架”,并指出集权——分权是一套基于对内外部威胁的判断所建立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包括区划设置、官员激励、选拔与政策执行等内容。第二章剖析体制内的等级体系,包括城市分级、官员等级晋升逻辑以及重大事项决策流程等,揭示等级制如何通过影响资源分配与官员激励,塑造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这是理解中国政治经济运行的关键。

第二部分“权力运行”聚焦基层权力实践,具体解析了从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到街道、村级干部的权责清单,回应了诸如基层首长权力范围、部门副职设置、基层干部级别与发展路径等现实问题。通过梳理权责划分、资源配置与对个人选择的影响,作者旨在为体制内外读者清晰呈现基层权力运行的实态,减少认知错位、人才错配,以更好地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第三部分“基层治理”深入探讨地方主官挑战、公务员激励、治理困境与区域协同。 作者分析了区县、乡镇层级干部面临的任务、压力与考核机制,并关联至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地方债务、人口流失等具体发展议题。最后,作者利用双均衡框架辨析了约束条件下有关“大国大城”与“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此外,末章提出区域发展的核心在于城市,而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营商环境,由此引介了作者团队在全国城市政商关系、营商环境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大数据与严谨模型破除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等似是而非的迷思。

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调研素材,反对“黑板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

聂辉华在哈佛大学经济系做博士后研究时,他的合作导师、2016年诺奖得主奥利弗·哈特教授曾告诫他:“好的学术研究就是做两件事:ask good questions(提出好问题),answer them clearly(清楚地回答问题)。”这句看似简单的准则不仅影响了聂辉华的学术习惯,也使他养成了单刀直入地提出问题、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强调逻辑与框架的表达风格。在本书前言中,他直言:“本书的一个主要特色是,它融合了经济学的方法论优势和我个人丰富的调研经历,我将其概括为:理论框架 +实证分析+实地调研。”

书中,作者时而以博弈论分析存在互动策略时参与人如何作出最优决策,时而以契约理论分析国家、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等组织的边界、权力结构等问题,时而以次优理论讨论国家治理体制的系统性改革与制度韧性,时而以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属地管理与“政治承包制”,但这些理论均以极致通俗的语言表达,冲击并重塑读者的尝试。不仅如此,在作者看来,其具有数学模型支撑、贯穿全文的“内外冲突的双均衡分析框架”,是使本书区别于政治学、社会学或公共管理领域同类著作的关键之处。但作者也特别指出,为了读者阅读方便,书中没有放任何数学模型或者计量表格,一些学术性的解释或者文献都尽可能放到注释里进行说明或展开,这一做法与“中国之治”书系的前作们不谋而合。

为什么说中国之治的精髓是“上下同治”?

拥有20余年政企调研经历、国家高端智库管理经验、国内外顶尖学府的学术磨砺与比较视野,聂辉华教授在《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一书中并不止于常规地呈现基层面貌与基层问题,而是采用了着眼于国家治理全貌进而聚焦基层的思路。本书提出,“上下同治”是中国之治的精髓,也是中国式国家治理的关键特征。

所谓“上下同治”,是指在国家治理体制中,上层充分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基层充分发挥激励和信息优势,实现政权稳定和国强民富。中央需要应对内外部形势的变化,推动制度变革,往往要允许地方进行试点和创新。一旦地方试点成功,然后向全国推广,从而完成渐进式、成体系的制度变革,这就是制度韧性。这样的上下同治,不仅降低了制度变革的成本和风险,而且充分发挥了地方的激励,这也能解释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何以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因此,基层不仅是读懂中国的入口,也常常是中国发展的突破口。何以在维系基层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基层的活力与自主性,这不仅关于全国政治经济的运转态势,也关于每个人切身的生存与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教授评价道:“本书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上下同治’和‘等级制资源配置’学术术语,精辟分析了中国基层的体制结构、体制运行与人的行为。本书通过涵盖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办和行政村干部的群像,生动呈现出他们运用权力配置资源达成治理秩序的真实图景。读者将从本书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基层世界,从中获得理解中国治理的密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新知|《新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事件解读》一部生动的新中国财政金融制度变迁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8
“智慧印章”助力基层治理
光明日报 2024-11-23
历史|著名学者江晓原教授以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解读传统文化中至为神秘的天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杨华新作《大国县治》出版 县域治理的全景式描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4
做强村务监督 促进基层善治
光明日报 2024-07-13
《群众的时代: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基层治理》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1
言实出版社连推《“范例100”》《基层治理现代化案例100》新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新知|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