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黄先生日前向媒体反映,儿子孙某某是2025年应届高考体育特长生,高考后被贵州一所高校录取。没想到入学不久学校体检复查时,儿子被查出色弱遭到退学,而高考时的体检显示是正常的。黄先生说,目前他给儿子找了个学校复读,退学一事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其高考结束后出门打工旅游,已经忘掉了很多知识,现在也学不进去,“很担心孩子,希望用我们这个例子给其他的家长提个醒,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
黄先生的提醒,对于将来的考生和家长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他以亲身经历告诫其他家庭:在志愿填报前务必仔细核查高考体检档案,尤其要关注专业对色觉、视力等身体条件的限制要求。若当时孙某某的体检报告明确标注色弱,全家完全可以选择体育类其他无限制专业或跨类报考,避免如今被动退学复读的困境。
但即使警惕性再高,高考时与入学后的体检差异仍会存在,考生面临的风险仍不可避免。高考体检由地方教育部门组织,检测标准、操作流程、判定尺度可能存在区域性差异。而大学入学体检则由校医院或指定医疗机构完成,检测环境、设备精度、复核机制更趋严格。例如色觉检测常用《色觉检查图》,但不同机构采用不同版本、检测距离、光线条件,甚至检测人员的专业判断都可能导致结果偏差。不仅色觉如此,这种“双体检”体系下的标准差异在其它很多体检项目当中都可能出现。
如果高考体检时没有出现作弊,考生和家长没有做错什么,却要承担由此导致的风险,这有失公允。高考体检作为官方认可的体检,其权威性应贯穿招生录取全程。考生及家长基于对体检结果的信任选择专业,若因后续检测标准变动或体检误差导致权益受损,其实是公共服务的“承诺不一致”导致的结果。医学充满了不确定性,体检误差不可避免,甚至完全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不应因“结论失真”追究医疗机构的责任,但更不能让考生独担风险。
对于这种现象,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比如,教育部门应建立省级统一的体检复核平台,对高考体检结果存疑的考生提供第三方医学鉴定渠道。此外,高校可探索“入学后专业调整缓冲期”制度,允许色觉异常考生在合理时间内申请转至同类别无限制专业。假如本校确实不能让该生就读,则可帮助协调转入其他高校就读,将由此导致的风险降至最低。
不让考生独担高考体检差异风险,是教育公平和管理智慧的体现。唯有构建起从高考到大学的全链条体检体系,明确各环节主体的权利义务,并合理安排身体不合格考生,才能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文/唐传艳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