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召开在即,气候适应将是COP30讨论的重点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各部门、各地区持续推动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取得实效,已形成国家战略、省级行动、城市试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31个省级行政区域已经制定实施本地区的适应行动方案,39个城市正在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
夏应显指出,当今世界确实正在经历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高温热浪、低温寒潮、极端降雨、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强发、并发,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适应气候变化刻不容缓。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已经纳入了“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这一目标,彰显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大国担当,成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生态环境部会同16个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了《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明确了气候变化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指标,指导各地方在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中方连续两年发布《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系统介绍我国气候状况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进展成效,着力以风险评估和意识提升为先导,进一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同时,积极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并且致力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气候变化风险的防范能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COP29)期间,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早期预警旗舰项目,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早期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动构建更加安全、更具气候韧性的未来。
夏应显表示,目前正在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的“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的改革任务,将以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为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不断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区域气候韧性,全面提升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为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和全球气候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马晓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