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与地下长城
北京晚报 2025-10-26 07:22

余嘉锡在《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言:“……但以杨家将事,不如三国之多,故仅有三分实事,七分纯出于虚构”。杨业及子杨延昭、孙杨文广祖孙三代,《宋史》皆有列传。但后来因为各类戏曲话本,尤其是清代各类杨家将的昆弋大戏、皮黄戏的创作与演出,使得观众们更难以分辨杨家将故事的真假虚实。然而,最近几十年,有关杨家将的文物及史料多有新发现,证明其故事有不少确为史实。

京剧《小放牛》中有一句唱词:杨六郎把守三关口。杨六郎指杨延昭,唱词里所说的“三关”,指宋辽边境的雄州关(今河北雄县)、益津关(今河北霸州市)、淤口关(河北霸州市东)。根据近来的考古发现,杨延昭镇守此地时,很可能主持修建了“地下长城”。

据《宋史》记载,杨延昭是杨业之长子,幼年沉默寡言,少年时常以摆军阵为游戏,杨业非常高兴地说“此儿类我”,每有战争,“必以从”,这就积累了冲锋陷阵、保宋战辽的实战经验。宋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以潘美为帅,以杨业为副帅,率西路军北伐契丹,进攻云、应、寰、朔四州(今山西境内)。英勇善战的杨延昭任前部先锋,在朔州城下(今山西朔县)率部苦战。哪怕被城上飞蝗般的弩箭射穿胳膊,他也不曾少退,裹伤再战,且越战越勇,使敌兵惧退,为收复幽云失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同一年,老父杨业及弟弟延玉因受奸臣陷害,孤军无援,为国捐躯,而杨延昭逃过了这一劫。

丁忧数年后,杨延昭重新出山。他因屡次建功,而担任宋辽边境保卫国土的守将。咸平二年(999)七月,宋真宗获悉辽兵在国母萧太后的亲自率领下大举南侵,便升任杨延昭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负责保卫保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及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30里之遂城村)。在宋前期,缘边都巡检使是正七品的武官,官阶并不低,当时的县令是从八品,五品的武官便是高官了。这个官有负责募兵和保境的职责,特别是在和辽作战时,朝廷都要委派能征惯战的武将担此重任。这年十月,辽军进攻遂城,这是距离辽境很近的地方。这时杨延昭恰巧巡视到此城。“(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大军云集,而城中只有三千宋军。辽军猛攻,遂城危在旦夕。

久经沙场的杨延昭并不慌乱,他发动遂城青壮年老百姓,发给兵器盔甲,全部登城护守。老百姓为保护自己家门,人人奋勇,战斗力大增。恰恰此时,彤云密布,西风骤起。杨延昭利用天时变化,发动城中军民,在漫漫寒夜中,汲水浇泼城墙外皮。第二天清晨,遂城俨然成为一座光滑如镜的冰城,辽军既无法爬城,也无法架设云梯,只好悻悻撤退。杨延昭立即开城出击,辽军遂溃去,宋军“获其铠仗甚众”。遂城保卫战大获全胜,杨延昭被提升为莫州刺史,任本州军政一把手。

接着,便是著名的羊山大战。这一战,宋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咸平四年(1001)冬,辽军近十万骑兵大举南侵。宋军主力骑兵只有三万,这一年十月十六日,辽军主力到达长城口,遭到宋将张斌所部的伏击。随后辽军转向威虏军城。在遂城附近,张斌骑兵背城列阵,辽国骑兵难以发挥包抄合围的战术,只好与宋军主力展开面对面的激战,感谢天公作美,当日天降大雨,威虏军城外道路十分泥泞,限制了辽国骑兵疾驰奔腾冲锋陷阵的能力,结果阵形被宋朝的骑兵突破,辽国骑兵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只得向羊山方向撤退。但敌兵也没有怎么往心里去,觉得只是一场小挫败而已,万没有想到,在雄州瓦口关附近的羊山,突然从地底下冒出一股宋军的精兵,原来这是埋伏在此的杨延昭率领的6000精兵,立即对辽军进行了拦截,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为宋军主力骑兵的追击争取到最佳的时间,张斌的骑兵从后面追上来了,与杨延昭所率的精兵前后夹击,打得辽兵惊慌失措、斗志全无,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仗是宋辽交战的关键一仗,也是宋军难得的一次大胜仗。

宋军精兵是如何埋伏,而没有被辽军发现的?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杨延昭很可能利用了地道。1964年,河北省雄县双堂乡祁岗村的村民们准备打一口新的水井。村民们向下挖掘到一定深度时,掘进的工具遇到了坚硬的障碍物,脚下的泥土突然出现了局部塌陷,露出了一个规则的洞口。村民们清理了周围的浮土后,发现洞口是由青砖砌筑的,这明显不是自然形成的洞穴。村民们尝试着扩大洞口并进入探查,发现里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窖或墓穴,而是一条结构复杂、用青砖精心砌筑的地下通道。通道内部有高有低,有宽有窄,还连接着一些大小不一的洞室。上报后,文物工作者迅速赶到现场,进行了初步的勘察和清理工作。在祁岗村最初清理出约24米长的地道结构,被确认为是一处古代遗留的大型地下军事工程遗址。从其建筑风格、所用材料以及后续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铁箭、弹丸、水缸等)判断,并结合《雄县志》记载,其建设年代被判定为宋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进一步探索,文物部门又陆续在雄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邢村、双堂村等多处地点发现了同类古地道遗址,逐步揭示了这片地下防御网络的可能范围,推测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雄县古战道也就在瓦桥关下,所通路线四通八达,可以通到霸州益津关下,再通到霸州东以至永清县,在广袤的冀中平原下,古战道纵横交错,被后人誉为“地下长城”。

古地道并非简单坑道,内部结构复杂,设有藏兵洞(容纳大量士兵)、迷魂洞(迷惑并陷阱敌人)、翻板(陷阱装置)、通气孔、议事厅等。地道顶部用砖砌拱,地面和侧壁镶铺青砖,非常坚固,能隐蔽调动军队、秘密传递情报、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侧翼或后方,并能用于监测敌军动向。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杨氏族谱、明清县志等记载,认为这一地道很可能为杨延昭主持修建。这一发现,或可解释杨延昭为何能在宋辽边境坚守了二十载,并取得羊山战役等胜利。

(张永和)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心动时|萧太后河 藏在碧波里的辽王朝史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7
苏辙赞咏过密云白龙潭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2
专栏|五指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3
专栏|五指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3
历史|灭了北宋的金,与灭了南宋的蒙古,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历史学堂君 2024-09-08
历史|那一回,苏辙在北京过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5
历史|那一回,苏辙在北京过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5
历史|黄博《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