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动画周每天都是亮点闪耀。一场关于AI技术与IP创新的行业论坛盛大启幕的时候,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小记者团怀揣好奇与探索精神,以青春视角深入论坛现场,全方位感受、观察、记录、思考动画周,用他们的文字再现了这场文化科技盛会的图景,也描绘了中国动画产业的无限未来。
初探前沿:触摸AI赋能动画的浪潮
小记者们被席卷行业的AI技术浪潮所吸引。他们通过观察与聆听,记录了AI在动画创作、IP生成和营销推广中的具体应用,切身感受到技术为行业带来的效率革命与无限可能。
我以学生记者的身份走进“AI+IP”座谈会现场,带着提前准备的采访问题与录音设备,开启了一次认知刷新之旅。这场交流拓宽了我对AI技术应用的理解,也让我窥见了行业前沿的动向。AI正赋能IP创作变革,颠覆传统内容生产模式。例如,企业借助AI生成模型,以极短的时间和成本就完成了场景与人物的构建,令我切实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效率革命。但我始终认为,AI并未消解人的创造性,而是以高效工具激发更多可能,推动市场活力。
座谈会上,我进一步了解了IP市场的现有营销策略——跨界联合、情感化运营,以及如何借技术产品传递人文温度,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新被感知和珍惜。在互动环节,我从多元角度进行访谈,意识到行业发展并非线性,需保持辩证的认知。坚守创作初心,持续学习多种技能,才是迎接未来机遇的关键。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范安怡
走进2025北京动画周的现场,科技的氛围与创作的热情扑面而来。围绕“全球博物IP跨界增长”与“AI重塑IP生态”两大议题,我以一名青少年观察者的身份,深入探寻技术背后的温度与想象力。
在与行业专家交流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IP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变。论坛嘉宾指出:“IP的本质不止于内容,更是情感、世界观与故事的凝结。”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IP运营,实则是理解人心、连接情感的能力。最令我惊叹的是工业级3DAI技术的应用。展区内,AI数字人已能实现从生成到表演、从影视制作到营销的全链条落地。技术专家演示时,虚拟演员的眼神与动作几乎与真人无异——那一刻,科技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但我也听到这样的提醒:“没有情感支撑的技术,只是空洞的工具。”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心里,让我明白无论AI如何发展,“人”才是最终的尺度。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卢奕如
在北京动画周,我有幸以学生记者身份采访了橙果视界联合创始人王旭先生,围绕“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变革逻辑”展开对话。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重塑竞争格局的核心引擎。
AI为营销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它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能够完成从洞察到执行的全链路闭环,极大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更让我触动的是,AI没有让营销变得“冰冷”,反而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深度理解,实现真正“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沟通。在创意领域,AI也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潜力。它并非取代人类,而是成为创作者的伙伴,通过重组知识与激发灵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局限。这种人机协同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未来创意生产的更多可能。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李雨萱
在2025北京动画周上,我围绕“科技发展与人文情怀是否矛盾”展开采访。大众普遍认为,AI动画效率高、成本低,是国家鼓励的方向,但也对传统行业带来冲击,且在创意与主题深度上仍有局限,需用发展眼光看待。CCII国际设计师协会会员王翌鸥先生指出,AI动画前期发展快、易变现,但中期可能因同质化引发审美疲劳,届时人类需深度参与80%创作,人力成本将大幅降低。关于AI对美术生就业的影响,王翌鸥先生认为AI更强调综合能力,除技术外还需文化底蕴与市场洞察;聚力维度CEO赵天奇先生则指出,生产力提升才是核心,应正确认识AI、用好工具以创造更大价值。在我看来,科技与人文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科技提升效率,人文赋予深度,二者结合可实现创作效率与意义的双重飞跃。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袁子淇
我在北京动画周“AI时代,解码IP发展趋势”沙龙中聆听了行业专家的分享。智谱AI大模型产业加速器负责人邓瑞恒老师指出,AI导致IP出现“90分通货膨胀”,应着力打造“离开AI不成立、离开人不可复制”的差异化内容。时趣IP宇宙负责人赵芳芳老师进一步强调,高质量IP需深耕文化基因、契合情绪价值,如《哪吒2》与蒙牛的合作,以及瑞幸联名线条小狗等案例,都体现出IP与商业的深度融合。会后,我就青少年创作IP的话题采访了赵芳芳老师。她鼓励青少年主动学习IP设计并善用AI工具,以提升未来竞争力。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石笑行
深挖内核:探寻IP运营的情感与文化根基
在技术的浪潮之下,小记者们深入探寻IP得以长青的核心。他们通过与行业领袖的对话发现,真正优秀的IP离不开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根基,这不仅是运营的策略,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作为一名小记者,我有幸参与2025北京动画周,深入体验AI如何推动动画创作与IP运营的革新。本次活动聚焦于AI技术在声音一致性、人像真实动作及文博IP开发等领域的突破,展现出行业未来的广阔前景。
在采访中,时趣IP宇宙负责人赵芳芳女士就“如何选择联名IP”分享见解。她强调,不应只追求短期收益,而应注重IP与品牌的内在关联,以用心联动提升用户情感粘性。“运营IP需真正站在用户角度,实现情感共鸣,才能打造出打动人的作品。”此次采访让我深刻认识到,AI正为动画与IP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但其长远发展仍需技术与人文的双重深耕。唯有在创新中持续探索,方能真正释放AI赋能文化创作的巨大潜力。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赵婉迪
在2025北京动画周上,国风成为焦点。我们采访了石漫天津喜喆科技有限公司CEO与万达动漫CEO于晓晨,深入探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路径。石漫公司以非遗技艺打造潮玩,其品牌名寓意深远:“石”代表中国赏石艺术,“漫”则象征动漫。公司将赏石与面塑两项非遗相结合,通过“三新”策略推动传统焕新:用新素材吸引关注、新工艺传递底蕴、新表现形式创造体验,让非遗真正“活”进当代生活。
《海底小纵队》团队分享了IP保鲜的秘诀。第二季融入黄山自然风光与非遗文化,并创作出新IP形象“花仔”。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将黄山的灵性转化为角色的性格与故事,这种本土化叙事成为IP长久魅力的关键。于晓晨寄语年轻创作者:“尽情发挥想象力,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化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王熙然
九月的北京展览馆内,创意与热情交织。作为2025北京动画周的学生记者,我穿梭于熙攘人群,从中年游客的回忆、摊主的热情与行业领袖的远见中,捕捉到一个清晰的主题:在AI浪潮下,IP形象正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鳄里斯和鱼英俊”展位前,摊主姐姐热情地向我介绍:鳄里斯外表呆萌却热心肠,鱼英俊虽自恋却总在关键时刻帮助朋友。她特别提到以北京犬为原型的新IP——“它蓬松柔软的形象带来松弛感,能缓解现代人的生活压力。”AI正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一家专注神话盲盒的公司表示,设计师通过向AI输入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关键词,可快速生成上百种融合古典与潮流的设计图。“这如同与博古通今的助手协作,以全新方式讲述古老故事。”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谭可欣
在北京动画周的小记者活动中,我深入体验到中国动画产业的生态与未来。通过与行业嘉宾、创作者和观众的交流,我不仅了解到IP运营与文化连接的深层逻辑,也感受到技术背后的人文温度。
时趣IP宇宙负责人赵芳芳表示,一个优秀的IP需要精准匹配受众需求、具备创意与跨域联动能力,并经过系统运营与时间沉淀。她强调,IP不仅是商业符号,更是文化的桥梁,这为我们指明了结合社会感知与文化积累的学习方向。在文创展区,多位摊主一致认为“原创是IP的生命线”。他们坚持审美与内涵并重,拒绝符号堆砌,努力让中式元素成为文化自信的自然表达。现场一位银发奶奶也分享了她的观点。她以开放心态看待AI等新技术,认为“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理念”,体现出不同年龄群体与时代共鸣的可能。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马子清
收获成长:聆听前辈寄语,展望创作未来
这次活动对小记者们来说不仅是行业观察,更是一次生动的成长课。小记者们带着自己的困惑,直面业界大咖,收获了关于创作、学习与职业发展的珍贵寄语。这些鼓励与见解,为他们未来的创作之路点燃了明灯。
在2025北京动画周的现场,我深切感受到AI不再只是遥远的技术词汇,而是正与动画产业深度相融、赋能创作的亲密伙伴。这场变革既有理性的效率,更有人文的温度。
超级玛特IP的宣传负责人向我分享道,一个IP若想跨越文化边界,必须拥有独特的灵魂。令我触动的是,她在讲述海外推广时,眼中闪烁着对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不只是做产品,更是传递情感与审美。”这份真诚,让我看到国漫人背后的理想与坚持。在与恐龙皮具制作专家的交流中,他坦言:“IP能走多远,与国家实力息息相关。”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每一个成功出海的动画形象,背后是无数创作者的努力,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在支撑。他的话朴素却有力,让我久久回味。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黄澄元
在本次活动中,我有幸采访到央视动漫集团媒体营销BU总监焦旭女士。她亲切而深入地分享了关于经典IP转型与AI应用的思考。她指出,动画内容始终紧随观众需求而进化,团队借助小红书等平台真诚倾听观众心声,持续调整内容方向,以实现IP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技术迭代与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焦旭认为,唯有更高效的沟通和不断打磨技术,才能持续推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谈及AI,她强调,动画的灵魂始终源于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交流。无论AI如何进步,只要观众是“人”,情感创作便不会褪色。她对国漫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其蒸蒸日上已是必然。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王紫祺
在2025北京动画周上,我有幸采访了央视动漫集团媒体营销总监焦旭与ViViCat总负责人,共同探讨AI时代IP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焦旭老师指出,优秀IP的核心在于“能转化”,即使用户感知到内容与自身的关联,同时IP也需具备独立表达。针对AI可能导致的同质化问题,她认为短期内会出现趋同,但长期仍需依靠独特表达才能持续发展。对于中学生创作,她鼓励大家主动使用AI工具探索方法,内容上应先打动自己,不必过早追求技法,保持无拘无束的创作心态。ViViCat总负责人则认为,AI更多是助力而非替代。“人的创造力不可替代,AI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需通过立法完善版权保护。面对市场竞争,她强调应提升艺术与审美修养,不以竞争为导向,而是坚守艺术追求,打造能引发审美共鸣和精神治愈的作品。
此次访谈让我深刻感受到AI时代IP行业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将在创作路上持续探索,为文化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潜玟伶
教师寄语
通过聆听论坛、参与多主题采访并与行业精英直接对话,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AI技术在IP创造、运营与传播中的前沿应用,还在真实任务中锻炼了新闻采写与沟通能力,展现出优秀的应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切身感受到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的当代活力。
本次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职业体验和人际交往锻炼。采访的成功率并非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每一步勇敢的尝试、每一次主动的提问以及面对陌生环境的自信。接下来,学生将在艺术课上借助AI工具进行校园文化IP设计,实现创意与人文温度的融合。教育不止于传授知识,更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从而看见更远的世界、触摸更真实的未来。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顾嘉琪(指导教师)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