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图书陷入困境,是文学的危机吗
光明网 2025-07-12 17:01

日前,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揭开了当前文学图书市场的困境。

比如有读书品牌创始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文学图书市场今年至少下滑了10%,称这是“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趋势不改变的话,百分之二三十的出版机构关门都不足为奇。”从业近二十年的文学出版人赵文(化名)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文学新书今年上半年的销售可以用“很糟糕”来形容。“近两年,除了极个别的顶流作家如余华,剩下的文学图书销量几乎都是腰斩的,甚至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二三十。”

图书市场面临挑战不是个新鲜话题,当然也不会只有文学图书才会遇到。有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度图书市场同比2024年上半年度下降9.64%。只不过在这种整体形势下,文学可能是受冲击很大的一类——毕竟它不似教辅或工具书,缺乏核心用户,更像一种风花雪月的调剂品。

文学图书的困境,根据一些出版从业者的总结,主要来自“出版方被网络平台、新媒体渠道压榨得透不过气”“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看短视频这种不要钱的娱乐方式上”等等。

客观来说,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背后的根源其实只有一个:人们不买文学书了。所谓“出版方被网络平台、新媒体渠道压榨得透不过气”,也是同样的原因。如果人们争相购买文学书,出版方的议价能力大幅提升,何至于被“压榨”呢?

不过文学图书不好卖,是不是意味着文学的危机,恐怕也很难说。可以参考另一个数据,《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占网民总数的51.9%,行业年度总营收规模约440亿元,较上年稳步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并没有抛弃广义的文学——更具体一点,人们是没有抛弃娱乐的。网络文学,与其说像严肃文学,倒不如说更像娱乐,也由此才有了和短视频等的一战之力。

这才是文学今天要面临的一个课题,即文学市场的整体表现,让它无法像过去一样承载“教化”功能,只能变成一种娱乐,这也让它在网络语境里留下一线生机。当然,这对文学创作者而言可能是很“难受”的事,文学曾经被赋予一种严肃、崇高的意义,而市场却要倒逼它后退到“插科打诨”的样子。

不过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文学的本来面目呢?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代文学的嬗变几乎都是从娱乐开始。宋词诞生于歌楼舞榭,元曲来自勾栏瓦舍,小说出自市井杂谈,娱乐都是一种本来目的。没有这种“浅薄”的消遣,典雅、深邃也就失去根基了。

所以,今天文学图书的冷遇,倒未必意味着文学就要消失。人们对娱乐的需求怎会消失呢?只不过文学过去被赋予的很多价值会被消解,它没有什么崇高的含义,在读者眼中,它和短视频是同一生态位的竞争物:你不需要教育我,你只要取悦我。

而从更深的层面看,这其实意味着一种自上而下的价值生成模式破碎了,社会的意识将由手握消费能力的普通人塑造,而不再是那些文笔优美、思想深邃却让人感到“远离”的少数创作者。在这样的逻辑中,“谁能引起共鸣,谁就拥有话语权”。这未必是坏事,只是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文学的评判标准,可能终将从“高山仰止”转向“众声喧哗”。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家长们开始卷“聪明药”,值得警惕的双重迷失
光明论微信公号 2025-07-11
“白开水费”引关注,明码标价不是“漫天要价”的挡箭牌
工人日报 2025-07-09
票根何以成为消费“新钥匙”
人民日报 2025-07-09
漫画万象 笔写丹心
人民日报 2025-07-06
小小弹幕危害不小,“职业弹幕人”该收手了
广州日报 2025-06-24
寿山福海 社稷安宁
人民日报 2025-06-20
碎布头拼出新美感
人民日报 2025-06-08
在童心与科学之间架起彩虹桥
人民日报 2025-06-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