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立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是被称为“四时之始”的立春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始建也。”“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是春天的前奏,立春之后,气温回升,日照时间渐长。朱自清在《春》中写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阳光充沛了,风柔和了,雨水多了,但这时的气候仍然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春物候
大自然有自己的律动,立春来到,大地苏醒,万物萌动。“春到人间草木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活动也发生了变化。大自然的这种律动就是物候。
立春第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缓解了大地的严寒,东风吹过之处,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冰冻开始迎风消融;立春第二候“蛰虫始振”,小小蛰虫是敏感的,又是幸运的,当春的气息最早降临时,它们便灵敏地感知到,从地下伸出头来呼吸着被春阳丽日熏暖的空气;立春第三候“鱼陟负冰”,深冬里迫于寒威而伏于水下的鱼儿,正追随着上升的阳气往水面游去,那正在快速融解又没有完全消融的碎冰浮在河面,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
立春习俗与养生
立春过后,春耕开始了。民间又称立春为“打春”,我们在年画中,经常看到“鞭春牛”的场景,这个立春习俗自周代以来已延续了千年。立春之时,将一堆泥土做成牛的样子,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意味着一年农事的开始,同时敦促人们要抓紧务农,莫要错过农耕的大好时光。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说的正是立春时节戴春幡的习俗。欧阳修的《春日帖子》中也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所谓春幡、春胜,就是剪裁制作的代表凤尾的幡条以及春燕、春鸡、春花、春柳等手工制品。古时立春,女子们都喜欢用彩绢彩纸剪出精巧的小幡和春燕之类,戴在头上,装饰鬓发,或者挂在庭院的花枝、树枝下面,以示迎春,寄予美好的祈愿。
温柔的春风为万物带来生机,也把春天的气息吹到了餐桌上,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咬春”。立春日,古人要食用或向亲友馈赠春盘,春盘起源于晋代的五辛盘,因为是在春日食用,所以也叫“春盘”。随着历史变迁,春盘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萝卜、生菜、青蒿、黄韭以及其他各地的特色时蔬纷纷加入进来。把它们卷进薄饼中,一口咬下去满是春天的味道。吃着美味的春饼,新一年的轮回自此开启。人们赞美这充满希望的时节,也感伤岁月的易逝。陆游写道:“绍熙又见四番春,春日春盘节物新。独酌三杯愁对影,例添一岁老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想真正“咬住”岁月,唯有认真对待每个当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在春回大地、乍暖还寒之际,生活起居也要结合岁时节序的变化,做好养生保健。春天阳气生发,皮肤的毛孔逐渐张开,人体内的正气抵御外部袭击的能力变弱,风邪易乘虚而入。此时,提高人体免疫力势在必行,因此,养阳是关键。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葱、蒜、韭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另外,可以多吃辛温发散的食物,例如在烹饪佳肴的时候,可以多用豆豉、姜、胡椒、香菜等有利阳气生发的食物来调味。
诗意立春
春天是诗歌的季节。从来没有一个季节,像春天一样赢得过如此浩荡的歌咏。春山春水,春风春雨,春草春花,春日春泥,春夜春心,春社春耕……这些词汇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且充满诗意的春天世界。说到春草,应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到春水,可能会想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提起春风,那便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在吟诵立春的诗句里,唐代诗人元稹道出了春的力量与本质。“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天地之变蕴含着改变一切的力量和无限明亮的美好。如果人们能体悟到立春那开启春天、开启四季的动人心魄的力量,体悟到柔美的春天是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磅礴登场的,那么对春天的到来在喜悦之余也会多几分敬畏吧。
博物馆里寻“立春”
现收藏于四川省绵竹市博物馆的《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珍品之一,年画画师黄瑞鹄两年多才完成这一杰作。“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喜打春牛”画中460多个不同年龄、身份、穿着打扮的人物,形象描绘了立春时节迎春、游春、报春、打春的场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除夕,绵竹富商杜晋成同全家老少守岁,见屋外鞭炮齐鸣,屋内其乐融融。看到眼前的美好,便想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于是,他找到绵竹年画传人黄瑞鹄。黄瑞鹄想到几日后将进行的迎春仪式,就决定以绵竹的街巷为背景,画下迎春盛景,祈愿年年五谷丰登、万事顺遂。
画卷中,身着朝服的县令坐着彩轿,率领所属文官、仪仗队和演艺班底,鸣锣击鼓、吹吹打打走过来迎接春神的降临。随行的艺人们装扮成渔、樵、耕、读和八仙等随队而行。当迎春队伍到达时,由执事呈报立春时刻,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绕城表演。最后,众人拿着彩色的丝鞭,将春牛团团围住,鞭打“春牛”,当纸皮打破时,“春牛”肚里事前填满的五谷杂粮纷纷落下,迎来五谷丰登、吉年之兆。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