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又到了一年里“家味儿”最浓的时候。《天天副刊》专栏版在一个220人的读者微信群里,发布了小小一则征文,十天中就收到了百余篇投稿,“家的味道”于是在至情至性的词句间升腾。
由于版面有限,这里仅撷取了其中五篇来稿,更多“美味”,会陆续见于北京青年报客户端的人文频道。
岁月洪流间,总有一缕家的味道让我们平静。一箪食,一瓢饮,处处氤氲着亲情眷恋。此生至爱的家,用多少文字书写都不够。佳节将近,祝每一个回家的人幸福。
折梅清供,闻香过年
文/杨莹
插花的人总是对花器格外敏感。近日与友人小聚,相遇一瓶果酒,粗瓷、小口、大肚,瓶身很素,底部和上端的色彩是从乳白到浅粉的渐变,这种美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插花的梅瓶。梅瓶的美,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了1000多年。它短颈小口、丰肩瘦底,因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宋人犹爱插梅。梅瓶在宋代又称“经瓶”,从造型到气质上,它都是宋朝文人心中的瘦腰花器。梅瓶和清供最搭。“清供”一词,源于供佛,也是在宋朝流行起来的。宋人常于案头放置供观赏的陈设品,如瓶花古玩、时令水果等,为厅堂、书斋增添情趣。
印象中,母亲过年都会插一束蜡梅应景。《花月令》中说:十二月,蜡梅坼。梅花绽。乡村人家,几乎家家箍一个小院子,而院子里又户户都种蜡梅花。蜡梅花好养,不用担心浇水施肥,梅树根深,它能在数九隆冬的季节带雪盛开。
那时的母亲在乡村做小学语文老师,年轻而又富有诗意。她虽然编着一根长辫子,折梅的方式却很利落。她用一根筷子把长辫子三绕两绕便盘了起来,一把大剪刀在手,咔嚓几下就把蜡梅枝条剪下来了。蜡梅在背阴的地方,似乎开得慢一些,枝条上挂着一个个的花苞,圆鼓鼓的,非常密集,就像春光里的柳芽;而向阳的蜡梅开得正盛,满树黄色的花朵,在风中摇曳,散发出一阵阵香气。
母亲只剪向阳的花枝,从不损伤梅花树和其他花朵的生长。她告诉我,蜡梅花期很长,从十二月能开到来年二月,一般蜡梅结束春梅登场,只有经过与严寒风雪作斗争,蜡梅才会这般香。她一边把剪下来的花枝递给我,一边还提醒我可以写一篇作文。她不愧是个语文老师,折几枝腊梅的当下还不忘引导我如何整理素材。
剪下的蜡梅枝条,被她插在老家几案上的花瓶里清供,瓶里事先会注点清水,有了水的滋养,蜡梅才能释放出久久蕴藏的香。记忆中,蜡梅的气息,笼罩着整个春节。后来,母亲因工作调到了城里,整天穿梭于教学评优之间,忙碌的节奏一旦启动,再也没有插花的闲情了。过年,我偶尔会买束鲜花插一下,有时是百合,有时是玫瑰,但总觉得少了一份蜡梅香,少了一份家的味道,那是我从小到大眷念的年味儿啊。
清代诗、书、画皆擅的郑板桥曾为一幅画题诗:“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插梅只是生活的表象,实质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简,静,雅的意趣。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季节见证着一去不复返的人生,在光阴的河流之上,人生的坐标是波浪曲折向前,高潮有时,低谷也有时,只有经历过严寒的冬天,才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就如蜡梅,须经霜雪,才能暗香悠远。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