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8个瑞士卷怎么分”的视频上了热搜,视频中的女子自称是全职宝妈,与丈夫就家中八个瑞士卷怎么分、谁能吃一事起了争执。该事件引发“全职妈妈困境”“瑞士卷自由靠自己”等话题,讨论席卷全网的同时也被质疑是剧本,各方调查已介入。
“8个瑞士卷”已成为2024年网络流行梗,有了百度百科词条。具体是这样的,一女子在网上发布一则名为“一盒八个瑞士卷,我能吃几个?”的视频,视频记录了她与丈夫的一次争吵:家里买了一盒瑞士卷,总共8个,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丈夫吃了2个。夜深孩子们都睡了后,她拿出剩下的2个瑞士卷自己吃,还没进嘴就遭到丈夫一顿批评,理由是家长应多以身作则多吃正餐少吃零食,而且如果妈妈吃了,孩子就没得吃了。视频中,女子回复道:“第一,这是零食,我吃饱饭也能吃。第二,你让我做全职妈妈,你连这点蛋糕都供不起了吗?我已经为孩子做得够多的了,我没有那么伟大。”
视频一出,全网哗然。家庭断案型网友谴责丈夫做得不对,给妻子吃一点瑞士卷怎么了?也有人认为女子的吐槽是小题大做;模仿调侃型网友则戏称分瑞士卷之“难”,堪比“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的选择题,并顺势对自家老公进行类似拷问;相关商家则是借此推销瑞士卷。还有不少自媒体进场,有的蹭流量,分析其中蕴藏着所谓“家庭隐痛”;有的分析婚姻矛盾所在,建议夫妻沟通的要点;也有的则分发“鸡汤”,无论男女,要做的是有能力给自己买瑞士卷,实现瑞士卷自由等等。
当下事情有了新进展。有网友怀疑该视频像是摆拍的,有剧本化痕迹,“怎么会有人刚好在吵架的时候拍着视频呢”。并有网友发现,该宝妈之前的视频就在带货,看着不像吃不起瑞士卷的样子。而在该视频爆火之后,博主下架了该视频,她说视频是真实的,但是不想传播负能量,于是删掉了。据媒体消息,当地网信部门已经表态将“进行核实”,而社区工作人员也已跟进“入户调查”。
这一路径似曾相识,不禁令人联想到此前自导自演的“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开始也坚称事情是真的,最后落得个被通报批评、全网封号的下场。
“8个瑞士卷视频”能爆火,跟其家庭话题自带普遍共鸣的流量属性有关,且该事件具有较强的戏剧冲突——丈夫不体谅妻子,全职妈妈不堪一击,家庭主妇的家务、带娃等隐形劳动不被看见,这些都直指一个核心观点:全职妈妈渴望被尊重被看到。种种情绪感染之下,有些网友借题发挥,各自站队,攻讦对垒,或共情或愤怒的社会情绪不断升腾。 然而,当争议渐渐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并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时,大家应擦亮双眼,远离“电子故事会”的挖坑,避免流量游戏大行其道。
一个短视频得以火遍全网,离不开内容平台的推波助澜,可见,平台算法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标明这段视频是剧本作品,想必网友们的反应就没有这么大,毕竟影视剧中有更离谱更戏剧性的家庭矛盾,大家知道那是演的,正因为“8个瑞士卷事件”被认为是真实的家庭故事,对立和矛盾则迅速被挑起,在平台算法的推荐下,形成了快速、广泛的传播。然而,一味“流量至上”的做法,有违传播伦理,会在无形中塑造消极的社会情绪。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等短视频作品如何精确标注“剧本”字样,内容平台应进行更细致的规范监管,让挑动公众情绪、假到离谱、荒唐低级的“家庭剧”无戏可演。
发生在家庭内部的“8个瑞士卷事件”,其真假暂无定论,也难有定论。但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快速兴起,短视频制作和发布门槛较低,为滋生造假短视频提供了土壤。有些网络用户利用大众的猎奇等心理进行短视频摆拍,比如近期摆拍的“外卖骑手与顾客吵架、卖惨”等短视频,运用煽情化表达手法,配以抓人眼球的标题和封面,制作发布要素不全、真假难辨、质量低下、公共价值缺失的信息内容,以此圈粉涨粉,并最终达到流量变现目的,这其实是一种“新黄色新闻”,容易误导社会公众,扰乱社会秩序。相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红线”,细化短视频摆拍的法律界限,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措施,同时通过公益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公众法律素养,选取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帮助网民提升对短视频的辨别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向摆拍短视频说“不”,一起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