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前,抓紧吃这“秋补第一鲜”!健胃消食、还比牛奶补钙
健康全说 2024-11-05 17:30

深秋时节,蟹肉正当肥~

无蟹不成秋,对于吃货来说,秋日的重头戏当然是——吃螃蟹!

每年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就是吃蟹的“黄金时间”,无论是淡水的大闸蟹,还是海里的花蟹、青蟹等,都是膏黄肉厚的时候。

入冬前,抓紧吃这“秋补第一鲜”!

螃蟹的美味,清代美食家张岱用一句话就概括了: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无他,乃蟹。

而螃蟹之所以独具鲜味,原因主要在于其体内自带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

游离氨基酸中的谷氨酸,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核苷酸则是鸡精的主要成分。

除了味觉上的享受,它的香气同样诱人,螃蟹的体肉、钳肉、蟹足肉和性腺中有50多种香气物质。

中医认为,螃蟹性寒、味咸,归肝、胃经,具有健胃消食、舒筋益气、散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

而从现代营养学来看,蟹肉的食用价值也不低。

虽然不同品种的蟹具体成分会有差异,但和其他贝壳类水产一样,总体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以普通河蟹为例,每100g蟹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达到17.5g,而脂肪只有2.6g。

螃蟹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还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和DHA等不饱和脂肪酸。除此之外,维生素A、D、E以及钙、磷、钾、钠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很优秀。

螃蟹的钙含量,大多都超过100mg/100g,梭子蟹更高达280mg/100g,相当于牛羊肉的20多倍,是“补钙小能手”牛奶的2倍多!

这2种蟹,打死也不能吃!

死蟹

螃蟹死后,腐烂的速度非常快。

不仅味道和口感很快大打折扣,细菌还会迅速在部分分解的蛋白质上繁殖,把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分解成生物胺。

这时候可就有毒了,其中,毒性最大的是组胺,就算高温蒸煮也不能完全消除它的毒性。

摄入过量的组胺,会引起头疼、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过敏性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8-40mg组胺,就可引起轻微中毒,摄入超过100mg,可引起严重中毒。

在20℃的情况下,螃蟹死后第3小时和第12小时,组胺含量分别达到6.3mg/100g和7.4mg/100g。

那么,如何区分死蟹和活蟹呢?

活蟹放到水中,不久就会开始吐白沫,捏起蟹背轻轻晃动,蟹爪坚挺且开始扑腾。

如果螃蟹在水里不吐沫,怎样晃动、逗弄也没有反应,很可能就是已经死了。

一旦发现死蟹,不要犹豫赶紧扔掉,可别抱着“可能刚死”的侥幸心理。

我们很难判断到手的死蟹究竟死了多久,而螃蟹死亡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就会越多。

生蟹

吃蟹时,追求“鲜活”固然重要,但是太鲜却同样是个错。

很多人为了那一口鲜,隔三差五就来一顿醉蟹、腌蟹。

螃蟹属于杂食性动物,从活鱼、死鱼到植物、蜗牛、蠕虫,甚至腐败变质的食物,啥都吃。

除了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以及各种寄生虫,生蟹还可能携带诺如病毒和甲肝病毒,这2种疾病的传染性都很强,还可能连累身边的人一起上吐下泻。

不经过充分蒸煮、高温消毒,只是用盐腌制,或是用酒、醋等浸泡,都不能起到杀菌效果。图源:壹图网

而如果其中的肺吸虫进入人体,不但会刺激或破坏肺组织,引起咳嗽、咳血、胸痛,还会侵入脑部及其它器官,引起头痛、癫痫、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话同样危及生命。

吃蟹前一定要刷洗干净,煮熟蒸透后才能吃(水沸后还应再蒸煮20-30分钟),蒸熟后最好是当天吃完、不要隔夜。

深秋吃蟹,千万别犯2个错!

1不要超过3只

螃蟹是富含蛋白质,蟹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

一次性吃过多的会促进胰液分泌,导致胰管压力升高,一旦出现胰液排泄不畅的情况,就会诱发胰腺炎。

轻者为腹部疼痛,重者胰腺穿孔和坏死。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一餐食用不要超过2只,最多不超过3只。

23类人最好少吃

蟹黄胆固醇含量高,不建议患有胆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脂血症的人食用。

螃蟹性寒,慢性腹泻以及胃肠功能较差的人不适合吃,否则可能会引起腹泻;容易手脚冰凉、体质虚寒的女性以及孕妇,也尽量少吃或不吃。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这种蔬菜现在吃正好,好处都在这里了→
人民网科普 2024-06-20
上了年纪要“养骨”,别只会喝牛奶
人民网科普 2024-05-23
这种豆子营养满分,高蛋白、高钾,春天吃正好!
科普中国 2024-04-19
这些你以为很“脏”的食物,它们其实很有营养!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02-22
秋季美食海蟹、河蟹营养有什么不同?五类人不宜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9
每天应该吃几个蛋?会升高胆固醇吗?
芸健康 2023-10-14
中秋宁可不吃肉,也要尝这“第一鲜”!
健康全说 2023-10-02
螃蟹如何安全选购、安全吃?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 2023-09-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