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老”名角在新编京剧《百年首钢》里演“小”人物 朱强:活儿不在多少,学没有止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2 19:38

一部承载大工业和北京城记忆的新编现代京剧《百年首钢》,11月1日晚在长安大戏院首演。剧中,马派老生名家朱强饰演了一位从旧社会走来、一路见证了首钢涅槃重生的老人迟爷爷。三场戏,年龄跨度从70多岁到90多岁,上承石景山炼厂,下接数字经济的首钢,在这样一位老人的讲述与回忆中,更显情怀与沧桑。

出演首钢老工人的代表

在朱强看来,这个角色可谓百年首钢历程的见证人,“开场时就已经70多岁了,从10岁就跟着爸爸到了首钢的前身石景山炼厂,退休了依然关注着首钢的变化。作为首钢二代,这样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最后一场戏时已是95岁,他亲眼看见日本人用钢水把炉口封死,对那种困境深有感触,又亲历了解放后国家的百废待兴以及首钢人如何自力更生,直至遇到发展桎梏,他又成了操心着急的那个人……”

演了一辈子老生,对于这样一个大工业时代的见证者,朱强还是第一次碰到,“孑然一生的迟爷爷就如同一种情怀,首钢人特有的情怀,更借他之口还原了首钢曾经历过的国耻,以此来激励年轻一代,反衬首钢人的大义。他是首钢千万有觉悟的老工人的代表,反映的是底层百姓的心绪。”

对现代戏不仅不陌生,甚至还很熟悉,这些年,朱强演了不少现代戏,从《梅兰芳》中的齐白石、《西安事变》中的周恩来,到《许云峰》中的华子良,风云人物、耄耋老人甚至贩夫走卒,朱强都尝试过,但对于这个小院老头的角色,朱强说,“这一次,流派其实与现代戏创作的关联不大。京味儿又是大工业题材,决定了人物与人物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小院人家的各种家长里短,表演相对生活化。传统戏程式化的表演几乎用不上,人物设置年代跨度大,这是一部浪漫、重情怀的戏,通过小院折射大背景。”

感觉永远学不完,学不透

2021年朱强退休前的最后一场戏谢幕时,他动情地跟观众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感觉刚刚开窍,就要退休了……如今三年过去了,朱强依然这么想,“京剧确实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只有千锤百炼才会领悟到前辈艺术家艺术精湛之所在,感觉永远学不完、学不透。都说京剧博大精深,这不是一句空话,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演员到了五、六十岁才开始通透明白。但到了这个阶段,脑子心里明白了,体力又不如从前了,所以我跟观众说的那番话真是有感而发。”

在朱强看来,“年轻的时候是火力壮,有把子力气,台上敢使劲,但表演未必成熟。尤其京剧艺术讲的是味道,这就要靠年头、靠实践,这些都是沉淀之后反射出来的,再化为舞台上的那种镇定从容和沧桑,有时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唱腔,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一个演员的成熟。直到退休,我才体会到我还有进步的空间,还有想学的东西,这才是京剧演员一生当中都在追求的东西。”

退休之后,朱强先是在《许云峰》中出演了华子良,这次又参演了《百年首钢》,戏份都不算重,也都是在为中青年演员挎刀,但朱强每一次都欣然应允,“活儿不在多少,当年我在《梅兰芳》中演的齐白石戏份也就5分钟不到,剧院找到我时,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后来居然有戏迷还能提起这个角色,还能记起我演过白石老人的往事,我就挺欣慰的,创作对我来说是非常愿意去做的事儿。”至于华子良,当年谭元寿先生在《红岩》中出演许云峰时,就是朱强的师父张学津先生出演的华子良,朱强说,“据说当年的演出非常精彩,但没有更多的资料,我只看过照片,对我而言是一种传承,更是一个新创的考验,一扮上戏就感觉自己入神了,非常有意思。”

记录过去,对前辈老师有个交代

这几年,朱强想干的事很多,很多事都是原来没有时间去做,退休之后反倒可以不受约束地去做了,比如写写自己的老师。虽然不乏社会活动和排练演出,但频率没有那么高,回到家后,朱强便会写写字、看看书,包括看看录像,比较一下自己从前和现在,以及与前辈艺术家的差距和感悟。

“有时候随手写点东西,比如哪个老师教过我,以及我对当年甚至是小时候在沈阳学戏的印象,想起来就写一点,不给自己任何压力,这几年也已经写了好几个,越写越动情。特别是当年我在沈阳的那些老师,他们没有机会让外人知道,所以我想通过我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对我而言是一种责任,对前辈老师也是个交代。”写出来之后,朱强还把文章给自己的同学和好友看了,大家都惊讶于他居然能记得小时候的事,“或许有些事模糊了,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的真相,但我写的是我到今天依然记忆最深刻的东西,包括老师对我们的那种严格和严厉,都是我感受最真切的。”

每写完一位老师,朱强都有一种了了一件事儿的释怀感,“前不久我写了尹月樵老师,12000多字,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想写的,但一直不知道从何落笔。酝酿多年,这次越写越觉得有的写,这些老师为我树立的人生和艺术上的标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每每想起他们,我这一生当中如果说做对了什么,其实是直接受益于这些老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柴程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