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月饼券“证券化”:肥了谁?伤了谁?
澎湃新闻 2024-09-17 18:24

中秋佳节前夕,很多企业福利和亲友走访都会发放、赠送月饼券作为节礼。但是很多消费者发现,月饼券想要提货越来越难。而在二手市场上,各大品牌的月饼券交易却迎来了兑换高峰期,黄牛和中间商形成二手交易灰色市场,甚至月饼券还出现了“证券化”的奇葩场景。

所谓月饼券“证券化”,是指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买卖月饼券的职业黄牛,这些黄牛以低于面值的价格从市场上收购月饼券,然后再以接近面值的价格卖出,从中赚取差价。更有甚者,月饼厂家干脆和经销商合作,通过高价销售礼券再低价回收的方式“躺赚”差价。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月饼作为名义上的主角,反而成为了次要产品,甚至在来回交易中压根就没有出镜机会,月饼券变成了流通中的“货币”。

月饼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本应承载着亲情与友情的美好寓意。月饼券的设计初衷是方便消费者,使得他们不必在月饼生产的高峰期挤兑实物,而是可以选择更灵活的时间去兑换。然而如今的月饼券“证券化”,不仅是对市场正常交易规则的不尊重,同样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消解。

在这场看似繁荣的交易中,最直接的受害者无疑是提货的消费者。当月饼券不再仅仅是一种兑换月饼的凭证,而变成了一种可以流通的商品时,消费者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一旦发行月饼券的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承诺,消费者手中的月饼券便可能变成废纸一张。

不同于肉眼可见的实物,一些月饼券高昂的溢价、难以保障的品质和售后服务,也让部分消费者感到不满。而且,这种伤害其实不止于消费者——对于那些支付了月饼券费用的企业和购买者来说,这同样是一种欺骗——他们支付了高于实际商品价值的价格,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或产品。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市场交易环境的破坏。近年来,其实不只是月饼券,还有螃蟹券、粽子券,乃至超市的预付卡、理发店的充值卡等,这些券和卡说到底都属于预付式消费,意味着消费者出于信任在获得商品和服务之前提前支付费用。而现实是,针对商品预付卡的消费争议和乱象不断。

事实上,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发卡企业或售卡企业对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不记名卡应提供激活、换卡等配套服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更是详细对预付款消费进行了规定。

可以说,针对预付式消费的法律规定已经相对完善,重要的还是不打折扣地落实监管政策。为此,一方面,职能部门要主动出击,多一些日常的跟踪和检查;另一方面,消费者在遇到权益侵害后,也要积极投诉,为执法部门提供线索和信息。只有多方形成了合力,才能根治各种券诱发的乱象。(澎湃特约评论员 陈白)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纸月饼”里装的什么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18
月饼券被黄牛半价回收后流向哪?
法治日报 2024-09-17
月饼券灰色交易调查:被黄牛半价回收后流向哪?
法治日报 2024-09-17
北青快评|“纸月饼”之风不可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7
北青快评 | 预付式消费立法应侧重防范商家跑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3
被你遗忘的购物卡,别人是如何靠它挣钱的?
中新经纬 2023-10-19
北青快评 | 2000元购物卡90%商品不能买,别让商家任性侵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04
实物难兑、价格虚标 谨防部分蟹卡券“变味”
经济参考报 2022-09-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