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青年活动成为城市新名片——北京“公园20分钟效应”最明显、长沙“浓人”最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9 18:00

从City walk(城市漫步)到City bus(乘公交车游览城市),从“打卡”网红地到“反向旅游”,从探索城市角落到“爆改”城市设施……年轻人的城市生活,总有新的潮流趋势诞生。

今年8月23日至9月1日,第二届小红书马路生活节在上海举行。活动期间发布的《2024青年城市文化创造趋势报告》基于社交平台大数据,提炼出青年人创造城市文化的四大趋势:发现角落风景,创造城市新景点;爆改日常设施,创造城市新玩法;挖掘在地性,创造城市新性格;获取微身份,创造城市新社交。

而城市的名片,不再仅仅是地标建筑、美食特产、传统习俗,如今还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以及青年生活方式。

城市文化 00后最愿意主动了解

数据显示,00后是最愿意主动了解城市文化的人群,95后则是分享城市文化的主力军。年轻人的创造力,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可能性,塑造了不同的城市性格。

报告显示,北京是“公园20分钟效应”最明显的城市。受益于花园城市的建设与推进,全市已有超六成公园与街区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利用闲暇时间到附近的公园、绿地走一走,能带来一整天的好心情。

上海是最喜欢“遛遛”的城市,用脚步解锁新地图、发现角落风景,是上海年轻人的旷野时刻;成都是“班味”最淡的城市,人们热衷于探寻“慢生活”:逛社区小店、过松弛周末、随地大小躺、下班后看Live(现场演出),巴适得很。

长沙是“浓人”最多的城市,喧闹一整晚的“夜生活”因“长沙人不用睡觉”的“灵魂拷问”而另类出圈;广州则是最懂“反向生活”的城市:比起国际大都市,这里的人更爱株洲、柳州和汕头,选择3.5分美食、性价比小店是广州年轻人的生活哲学。

这些新的城市魅力,又吸引了其他城市的年轻人。例如,北京人最感兴趣的国内城市有秦皇岛、乌兰察布、威海、大同、大连等,都是特色明显的城市。

发现角落风景 创造城市新景点

再日常的事物,在特定时间、光线、季节、场景下,都会呈现出新的风景。

年轻人分享的日常中,有人在城市绿植中看到“莫奈花园”,有人在积水的倒影中看到“天空之城”,还有人在北京地坛的一堵墙上看到了“海”……

让自己慢下来,是年轻人创造城市角落风景的方式。City walk在经历2023年的爆火之后,2024年热度不减的同时,还衍生出了City bus、City ride(城市骑行)等趋势,两者在社交平台上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分别暴涨了300倍和500倍。公交、骑行等弱化了交通出行属性,这些交通工具是相对低效的,但它们“闲庭信步”的属性激发了发现城市的趣味。

数据显示,人们最爱分享角落风景的Top城市中,北京位列第一。除了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河南城市平顶山也进入榜单,位列第七。

爆改日常设施 创造城市新玩法

不出城市也能随时随地户外,室内场所则变成城市会客厅。在“爆改”热潮下,年轻人在寻常的城市设施里,玩出新花样。图书馆是阅读的地方,也是寻宝的场所;酒吧里能消遣,也可以听学术讲座:年轻人赋予了它们常规功能以外的使用价值。

能和重复、焦虑、内耗对抗的,是创造性地使用城市设施,实现去班味的目的。公园原是市民休憩的公共场所,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公园20分钟效应”,则让它变成了职场能量快充的场景;周末不住家,在设施齐全的酒店开房放松——原地度假弱化了城市酒店的住宿功能,多了度假村的价值;一个人在KTV里“闭关修炼”,再有难度的歌也能拿下,唱K也提供了自我疗愈的功能。

城市自然景观除了观赏,也被年轻人创造出新的用法。亮马河是北京的河道之一,被年轻人爆改为玩桨板、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的场景,北京也是全国最关注皮划艇的城市。水下成为另类的“心理医生”,许多城市萌生出了“城市海洋疗法”,年轻人通过潜水感受水下世界的静谧与治愈。

挖掘在地性 创造城市新性格

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年轻人正在关注城市的在地性。

今年,博物馆和文化游的热度持续上升,一方面得益于博物馆展览品质提升;另一方面,年轻人通过创造力为博物馆文物赋予新面貌,比如设计出频频出圈的文物表情包。从今年年初至8月,博物馆相关话题在小红书上的曝光量高达265亿,相当于全国博物馆一年接待人次的20倍;超过133万的网友,累计发布了269万篇博物馆相关的笔记。

马路通往城市的角落风景,也通往在地性,由此还诞生出“听劝式旅游”“菜市场漫游”等。以上海网友为例,他们在搜索“马路”时,高频出现的关联词汇,是本帮菜、书店、动迁、酒吧、咖啡、City walk、拍照、书店等。

对所在城市在地性的关照,也延展到了其他城市。四、五线小城市正在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动机从简单的人少,转变为更主动地探索宝藏小城的在地特质:以吃为第一目的,挖掘本地特色美食;以松弛感为核心追求,挖掘本地的自然环境;探寻国风小城,实地感知传统古建筑。

获取微身份 创造城市新社交

“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网络热梗映射进现实。年轻人给自己创造了诸多“微身份”,每一个代表了自己某个切面,创造出一种无负担的城市新关系。

背包挂件、帆布袋文案成为年轻人表达自己微身份的方式之一,话题“包包挂件”阅读量高达5.7亿,除了玩偶、角色徽章等兴趣爱好,也有自我调侃的“热心市民”“ENTP”等身份挂牌。

数据显示,话题“酒鬼地图”阅读量达到了2500万,“MBTI”累计话题阅读量高达31亿,“搭子”成为2023年年度词汇。“Con(指concert,音乐会的缩写)人”相关笔记发布量同比去年7月上涨超过一倍,音乐演出相关月活创作者数上涨50%。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好玩好逛的“最中国·文博市集2.0”亮相北京西单更新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6
持续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光明日报 2024-09-12
住总丨青年ONE正式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1
生活|“高温天”避暑 选海岛还是草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5
“咱们村里见” 让“悠然见南山”从诗中来到身边 秦岭脚下诗意田园成为青年创业乐园
新华社 2024-07-16
年轻人躺草坪午休,“公园20分钟效应”受追捧
中国新闻网 2024-05-22
文旅融合发展,澎湃青春力量
人民日报 2024-05-12
替大家试过了,“公园20分钟效应”真的管用!
科普中国 2024-04-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