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挥着推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吸纳就业“主渠道”、扩大投资“主平台”、促进消费“主阵地”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服务业持续恢复,增加值同比增长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2.6%和56.7%,新动能加快成长,较好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品质化的生活性服务业需求日益增加,驱动着服务业供需两端呈现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态势。从供给侧看,信息、商务、科技等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今年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1%和9.9%,为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从需求侧看,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明显快于商品零售。文旅、餐饮、数字等服务消费增势良好,成为扩大消费的主要动力,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赋能各行各业,服务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基本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持续领先。从行业比较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服务业数字化渗透率达到44.7%,高于农业和工业,成为三次产业中数字化转型增速最快的领域。从全球范围看,我国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平台型企业,形成了规模庞大、场景丰富的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即时通信、在线文娱、远程教育等服务新业态,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从长远来看,健全的信息基础设施、领先的平台服务企业、多样的数字应用场景、庞大的数字消费人群,进一步推动服务行业通过数字化优化供给、提升效率、拓展消费。
服务业还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以服务业为重点持续推动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和清单事项缩减,不断扩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扩大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服务业改革开放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我国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降至23项,科技、金融、电信、医疗、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保持七成左右,是吸引外资的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的服务业改革开放举措将在今后几年进一步落地,有望持续释放经营主体活力和潜能,为服务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和优质供给不充分的矛盾并存,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改革、供需联动、多措并举。着眼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全力拓宽就业渠道,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久久为功增加居民收入,让百姓有钱消费。文化、旅游、娱乐等服务消费与闲暇时间息息相关,要加大力度落实职工带薪休假,探索弹性休假、错峰休假的制度安排,让百姓有时间去消费。加大服务消费支持力度,鼓励各地结合节假日、消费季等活动发放服务消费券。建立健全服务业跨部门联合监管模式,加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及高风险环节监管力度,规范服务市场秩序,让百姓放心消费。
增加优质服务供给,生活性服务业领域要以高品质供给激发消费潜力,重点加强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优质服务供给,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质价相符的生活服务新体系。开展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行动,推动各地开展服务业“领跑者”企业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重点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市场竞争倒逼本土服务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提升服务水平,提升“中国服务”国际影响力。
文/洪群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