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原中央外办副主任、中国前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新书《有问必答》首发式在北京图书大厦新书首发平台举行。活动现场,刘晓明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主持人鲁健对谈时表示,有问必答,既是外国记者对中国大使的期待,也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每次与西方媒体打交道,都要做充分的备课,要让对方“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批驳谬论、澄清事实,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新书中英双语对照
有问必答讲好中国故事
刘晓明是中英关系史上任期最长的驻英使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连续在一国驻节时间最长的大使。《有问必答》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刘晓明担任驻英大使期间(2010—2021年)8场记者会实录和10场演讲后答听众问,以及作为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2023年4月访问欧洲期间接受俄罗斯塔斯社副总编的专访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鲁健访谈·对话刘晓明》的访谈实录。
该书中英双语对照,全方位展示了大国外交官不畏惧挑战、不回避问题,批驳谬论、澄清事实的非凡气度、高超智慧和卓越胆略,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宝贵实践,也是一部系统展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
活动现场,刘晓明与鲁健展开对谈,就自身近半个世纪外交工作的宝贵经验和体会以及本书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交流分享。鲁健问刘晓明,“为何选择了《有问必答》这个书名?”刘晓明回应称,“ 《有问必答》这个名字,英文叫‘Answer all the questions’,中文更强调‘必答’,英文的意思是‘不容任何没有回答的问题’。”
紧接着,刘晓明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搞记者会?他经常出现在电视上,但电视上给的时间有限,5—10分钟,时间很短。“外国记者不像我们这样礼貌,他们一个个张牙舞爪,短兵相接。所以我会把他们请到使馆,1—2小时,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都有问必答。”
在刘晓明看来,外国记者的眼里,中国大使应该是能够回答任何关于中国的问题,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所以我们也要认真地备课,不留下任何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每一个记者都给机会,每一次举手我都礼貌地邀请,有些是挑衅,我也不纠缠,有些是误解,我也耐心解答。”
总结12个字
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
对谈会上,鲁健还问刘晓明,“您把在英国媒体的直播的那种采访和主持人的直接对话,类似于尖锐对话,被称之为‘大考’,把我们自己的回答问题称之为‘中考’。 《有问必答》也提到了,中考有些环节,它也是在现场,有挖坑式或者是陷阱式的提问,但我从您的嘴里从来没听到‘无可奉告’。”
对此,刘晓明坦言道,“我之所以把上电视接受现场直播采访叫‘大考’,是因为高强度、高难度、高烈度。你会被打乱,真相要澄清,谬论要批驳。那么‘中考’记者会毕竟是到了使馆,我是主场,主题、时间、 节奏比电视采访易于掌控。比如说今天讲香港问题,我就要把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说清楚,比方说南海仲裁案,要向记者说明。然后有提问,我没有禁区,没有限制,甚至时间上都是开放的。”
刘晓明进一步阐释,英国BBC多次对他的记者会进行了现场直播,这个在英国是非常罕见的。“英国BBC只对首相的记者会现场直播,那么为什么对驻英大使的记者会也现场直播?说明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所以我的记者会都是重大的时间节点,香港问题、南海问题、新冠疫情,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而且当时西方也充满了对中国的误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充满了各种谣言、谎言,所以我们必须出来讲话。”
对谈会快结束时,刘晓明表示,“我11年时间在英国做外交工作,我也总结了12个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这其中在“听得懂”方面,不能完全是宣传的做法来讲中国的使命,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听得懂的方式,来跟他们沟通。批驳谬论、澄清事实,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希望更多读者通过《有问必答》认识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加入到讲好中国故事的行列中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