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面向未来·初中教育校园行(第12站)”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举行。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李志伟介绍,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交流轮岗教师占比达到47%,已实现教师跨学校、跨学段立体化交流。
李志伟介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已经形成了有着六千余名师生,包括小学部、初三学部、高三学部联动发展的一校四址办学新格局。“在这样一个跨学段、跨地域、跨城乡的发展共同体内,学生会在这个场域里学习生活9-12年,可以说,我们这个学校就相当于他的‘原生家庭’,是为他的成长打底、奠基的非常重要的过程。”李志伟说。
如何激活单体组织活力和统筹发挥组织合力,让学生成长的场域纵向相通横向相融,是实现学校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特别是在赋能学生生命成长中实现1+1>2效应的关键所在。李志伟表示,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实现了内部机制上的突破。在学生维度上,花市小学整体九年一贯制、部分学生的十二年纵向贯通;集团内三所初中一所高中全部在广中混编上课,96中学、平谷中学部分学生联合培养横向联动。教师维度上,横向的跨学校、纵向的跨学段实现了教师交流的立体化。
如今,广渠门中学交流轮岗教师占比47%,特别是从中学老师跨学段到小学任教的基础上,选拔符合条件的小学的骨干教师到初中任教,实现小学高年级与初中学段的循环。 此外,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项目组为抓手,学校通过组建小、初、高大教研组、常态化跨学段教研、课题研究推动等形式,让小学教师站在九年甚至十二年出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教学,让中学老师下沉到小学一年级,从原点上指导教学。
在课程资源的供给上,李志伟介绍,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实现大、中、小、幼课程资源的有效衔接。以思政教育为例,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依托研修基地,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育人共同体。借助高校专业力量,不同学段集体备课、学习互鉴、合作探讨、协同研修、资源共享,学校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局面。学校还多次举办大中小思政教师“同上一节课”观摩交流活动,政治教研组初、高中每两周一次,小学、初中每月一次,不同学段围绕同一主题定期研讨,了解不同学段学情、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师跨学段互听互看互学互鉴,初步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