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既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也是高校适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公共安全教育作为健全与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举措,加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预防与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顺应了新时代国家安全格局建构的发展要求,有助于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时代转型,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共安全的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既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也是高校适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求。具体而言,高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体系支持,保障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常态化运行。
频次低、时效短的临时性教育难以帮助大学生真正提升公共安全素养,因此,高校需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以保障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要完善公共安全教育相关管理制度,优化公共安全教育师资管理和考核机制,明晰公共安全教育育人目标,科学规划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安排,强化公共安全教育的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为提升大学生公共安全素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立足课程,提升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效果。
高校应开设学分制、系统性、层次化的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化、全方位、持续性的公共安全教育。从理解公共安全到预防公共安全风险,再到应对公共安全危机,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层面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系统的理论知识是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的实践技能的基石。因此,高校应重视公共安全理论教育,立足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引导大学生明晰公共安全对自身和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提升自身公共安全理论素养。
依托活动,彰显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校本特色。
高校可组织具有校本特色、院系特色、专业特色的公共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大学生巩固公共安全教育的学习效果,又能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凝练高校育人文化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公共安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既有助于大学生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相结合、强化专业教育的效果,还能够提升大学生参与公共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重在实践,联通社会资源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方面,高校可组织公共安全相关领域的“专家进校园”活动,如聘请医院急救中心的专家到学校开展急救处理的实操教学、邀请消防中心的专业消防员进行公共场所应急避险的实用技能讲授等,为大学生普及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自救和救助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据本校情况,强化公共安全教育资源的社会支持,联通社会资源共同搭建公共安全教育育人平台,如与当地公安政法部门、应急救援单位申请共同开展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活动,结合地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立校外公共安全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学、模拟演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锻炼大学生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实践能力。
优化师资,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据一定的师生比例配置专业公共安全教育教师,同时积极探索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断提升公共安全教育师资水平,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大学生发展需求。其中,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公共安全理论知识体系是公共安全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根基,是其胜任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其二,公共安全实践技能是公共安全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公共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升大学生预防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其三,专业情意是公共安全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公共安全教育教师坚守公共安全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对其工作状态和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和支配性的作用。
智慧赋能,搭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网络服务平台。
立足智能时代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高校应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处处可学、时时可学、人人皆学的“互联网+公共安全教育”平台,关照大学生公共安全素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依托技术赋能促进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规模化教学与针对性强化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高校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公共安全教育数字资源,研发满足大学生网络化泛在学习需求的个性化资源、设备和工具,搭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网络服务平台。面向不同个体的学情特点、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和不同专业的学习诉求,高校应依托公共安全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大学生数字档案,利用智能教育技术记录并实时分析其学习效果,进而精准推送学习内容。在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氛围中,提升大学生学习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自觉性,构筑学习力更强、学习效果更好、学习环境更优的学习型校园,从而优化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效果、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济良 赵文慧,单位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刘济良系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