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卓长立。她建议,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促进育人就业。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列为三大战略任务之一。
2023年,各地产教融合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避免“来时一哄而起,去时一哄而散”的局面
卓长立说,“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让院校与企业、行业紧密抄手的重要平台,实现更好地育人、就业。”
她建议,应严把共同体申报关,切忌“一阵风”。
“在共同体申报阶段,应设立严格的审核标准和程序,确保参与单位具备实体业务、明确的主体资格和长期的发展规划。”
她说,要避免因为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共同体成为“空壳”或“皮包”公司。
“对于已经组建的共同体,应建立定期评估和督查机制,通过实地考察、项目检查、成果验收等方式,确保它们按照既定目标开展务实工作。对于不合格的单位,应及时进行整改或淘汰,要保证共同体‘少而精,优而强’。”
她还提到,要加快产教融合共同体长效机制建设,构建完善生态体系。
“建立共同体运行长效机制是确保产教融合共同体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包括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确保各方能够长期、深入地参与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避免‘来时一哄而起,去时一哄而散’的局面。”
解决“供需两脱离、学用两张皮”的问题
卓长立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短期内必然是资金资源投入方。
“要充分调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积极性,政府就必须发挥好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职能,建立针对企业的政策资源支持机制。”
她说,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事迹宣传、荣誉表彰、政策倾斜等方式增强企业主体的主动性,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
卓长立认为,要引导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对接企业、行业和产业的需求。
她解释说,政府号召龙头企业联合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共同体,出发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落脚点应该是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来说,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应该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为指针。
“所以要通过共同体这个‘新型社会组织’平台,让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走进院校,更要让院校的优秀人才(师生)走进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存在的‘供需两脱离、学用两张皮’的问题。”
促进校企人员流动,增进情感交流
卓长立提到,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产教融合共同体属于“新型社会组织”,具体怎样去搞,大家都处于摸索当中。
她还谈到了自己的实践心得。
“就是要通过校企合作的具体项目,广泛吸纳家政企业和职业院校一起做项目,努力实现六个融通:教材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融通、教学过程与服务过程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招生就业创业与市场企业需求的融通、院校教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管理服务创新的融通、院校师生实习实践与企业管理服务人才的融通。”
卓长立提到,要促进校企人员流动,增进情感交流,提升职业认知,努力实现价值观的认同。
她说,市场经济要搞好,企业是关键;企业要发展,劳动者是关键;高素质的劳动者,一定是在学校里接受了正规、系统、规范教育的学生。
“共同体的建设依托于校企合作,这个合作的关键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更加重要的、影响力更加长远的,还在于我们的在校学生,也就是未来的先进生产力主力军,通过到企业实习实训,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要正确认知职业、培育职业道德、加深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说,通过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实践,院校老师可以更加贴近劳动者、贴近生产和服务一线、更加愿意帮助和服务企业。
“通过与院校师生的交流,企业管理和服务人员进入学校做行业导师、兼职兼课,不仅可以学习到教研人员科学严谨的学风、专业精深的知识,也会更加重视知识、敬重老师,从而积极探索企业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
校对/李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