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接妈妈回家过年:为爱奔赴也是精神成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31 07:40

春节前夕,重庆移通学院大四学生李秋霜悄悄地从重庆丰都赶赴福建泉州,跨越1600多公里,接在外打工的母亲回家过年……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这样一部“微纪录片”火上热搜,温暖了万千网友。不少网友在评论区接龙,自发签订“在外互帮互助彼此父母协议”,“出门在外不容易,遇到有困难的,能帮就帮一下。”

“这是我2024年——其实也是从小至今,做得最酷的一件事!”李秋霜说这句话时,骄傲无比。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让“接妈妈回家过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引发网友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这边厢,妈妈也渴望回家过年,期盼着和亲人团聚;那边厢,妈妈既想在春节期间上班多挣些钱,也囿于文化程度不高、单独出行有些不便,打算不回家过年。妈妈压抑着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接妈妈回家过年”则通过女儿的“自我救赎”,让一家人实现了团聚。

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的经济功能,一些农民工选择了“孔雀东南飞”。虽然在福建打工比在老家有更高的收入,但家乡依然是不变的精神家园。春节提供了一个团圆的契机,农民工大都渴望回家过年;然而,前些年李秋霜妈妈总是跟爸爸一起回家过年,今年却因为爸爸提前回家照顾奶奶导致妈妈面临着独自出行的困境。

懂得“想妈妈所想,急妈妈所急”的女儿,既不愿意妈妈一个人在外地寂寞地过年,也体谅妈妈的出行不便,跨越千里接妈妈回家过年,虽然花费了几千元钱,但其价值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饱含对妈妈的认同与情感,“接妈妈回家过年”见证了一位“00后”的贴心与暖心。

“接妈妈回家过年”不仅是一次亲情互动,也是一次难得的社会化历程。陪着母亲打了一天的工,让女儿设身处地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既没有傲人的学历,也没有特殊的一技之长,不少农民工虽然没有让子女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们已经尽己所能、竭尽全力。不同于某些同龄人责怪父母没权没钱没本事,嫌弃父母的平庸与无能,李秋霜奔赴1600多公里接妈妈回家过年,给予母亲足够的尊重、体谅和温柔相待,这不仅是一种理性、成熟的劳动观,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灵、明朗的心态。

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驱动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付出;“接妈妈回家过年”的逆向而行、双向奔赴,让人们见识了一位大学生的善良与担当。这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农家女孩,并没有被苦难压垮,反而磨砺了意志、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学校里能吃苦肯上进,利用暑假兼职打工,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媒体,寒假返乡后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寒门贵子”未来可期。

在交通出行日益便捷的当下,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刻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依然有少数人“慢了一拍”,需要人们等一等、帮一帮。并非所有子女都可以“接妈妈回家过年”,给予陌生人以关爱与帮助,同样有助于让“回家的路”更加顺畅。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外互帮互助彼此父母协议”有助于实现陌生人的美好相遇,让这个社会变得更有温度。

文/杨朝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湖南新田爱心大巴跨省接务工人员回家过年
中国新闻网 2025-01-20
医生回家过年免费帮街坊把脉、看片
扬子晚报 2024-02-19
回家过年,大学生怎么成了“德华”?
中国新闻网 2024-02-13
过年回家,什么样的礼物才能打动爸妈?
河南健康 2024-02-10
夜读|回家过年,寻觅三重“归处”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2-08
从重庆到福建跨越1600公里 女大学生自费买机票接务工妈妈回家过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5
春节莫忘回家“干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4
赏读|为什么一定要回家过年?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有书 2023-01-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