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食视频却被考古知识“喂”饱了 这样的教授再来一打
央视新闻 2023-11-26 13:44

近期,不少已经退休的高校教授的科普视频,火爆出圈,赢得了一大拨网友们的喜爱。

01.“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考古教授变身“美食博主”?乍听你可能要问了——什么,考古教授讲美食?欸,略带神秘的“考古”真跟美食搭上边了。

近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张良仁,凭借“考古学家的美食之旅”系列视频圈粉无数。点开他的美食探店视频,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烟火气,让人眼馋不已,其中的“精神食粮”也极其丰富,各种历史知识穿插其中,娓娓道来。

当吃到秦淮凉粉时,提起豆子,他便从古埃及墓葬出土过的蚕豆,讲到与大麦、小麦一样具有6000多年历史的豌豆,再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记录过绿豆在我国的种植历史,以及北魏《齐民要术》中就有利用淀粉制作食物的记载,到宋代《东京梦华录》就出现了“细索凉粉”的说法等等。

张教授简单吃碗凉粉,就科普了好几个知识点,不仅带动了味蕾,更给人留下深刻记忆。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这是张良仁在社交平台的个性签名。

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本科生到教授、博导,张良仁从事考古研究已经36年。引导他成为一个“美食博主”的,还是源于对考古学的热爱,发掘中外历史的同时,也享受了各国各地的美食。

张良仁说,他想通过探寻古往今来的饮食故事,带大家用味蕾去感受历史,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美食只是第一次尝试,今后还会有故事、文物、旅游等其他“考古+”内容的呈现。

02.武大教授这样科普 让哲学更接地气

除了张良仁,还有许多教授纷纷在网上开设各类科普课程,获得网友喜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网上科普哲学,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一时间成了他们的“心灵驿站”。

面对很多年轻人自称MBTI人格类型中的“i人”(即内倾型人格),苏德超从哲学角度建议他们遇到困难别自己扛。

“i人遇到心理挑战时,一定要寻求外面的帮助,不要自己扛,就算你是手机,也需要充电啊。”

为了跟更多年轻人交流,两年前,苏德超开通了短视频账号。苏教授有很多“名场面”,比如在饭桌上和朋友聊“什么学科最难科普?”说到数学:“离开了公式,对数学无法科普,但是一旦引入公式,就无法科普。”

他的视频作品往往是长达几分钟的课堂片段,具有思辨性的讨论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看完苏教授的视频,很多网友才发现,哲学并不总是孤悬在云端之上,也可以接地气,也可以大众范儿。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通过网络媒介,开始走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

03.77岁北大教授做科普当“太空导游”

北大地球与空间学院教授焦维新今年77岁了,在2010年退休后,他一直热心于做科普,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至今,他累计出版了近50本科普读物,发布了近1000条科普小视频,点击量超过1亿次。

焦维新退休前开的选修课要靠“抢”,“太空探索”课的课堂上常常学生爆满,连教室过道里都挤满了人。因受学生喜爱,他收获了学生们“太空导游”的爱称。

退休后发布的科普视频里自我介绍,沿用了“太空导游”的身份,讲过很多“水星发现2大奇观,极区有近10万亿吨冰水”“人类如何集体移居火星”“我们如何面对外星人的造访”这类很有意思的话题,收获了很多关注。

“只要有人看,会把科普视频做下去”

面授课堂教学中,焦维新总力求自己先将所有知识都消化吸收后,再传授给学生,并做到了让自己的课有趣、易懂,让学生爱听。

退休以来,为了做好科普工作,焦维新更是全身心投入,时常浏览网站,搜集空间物理学发展的最新消息,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再将其引入课堂以及科普视频等。

焦维新说,未来他还会继续做科普讲座;科普小视频的话,只要有人愿意看,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大学教授开科普课,知识原来可以如此接地气,你pick哪一款?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两方“金印”确定墓主身份 南京发现三国东吴重臣张昭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07
迄今为止国内同时期规格最高!浙江下汤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
央视新闻 2024-10-28
主动讨食还会挑食 可可西里的狼到底该不该喂?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27
涉案金额超千万 “免试拿证”这样诱导受害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27
穿越数千年文明!考古发掘体量最大红山文化玉龙首次公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2
酷暑天如何安全出行?避免诱发疾病这样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11
洞庭湖决堤口正开展封堵合龙!被洪水围困这样避险呼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06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9 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还有这些新进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