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颐和园景福阁修缮竣工,颐和园红色文化片区得到进一步丰富。
1949年,《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在这里签订。景福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守护和对北平文物古迹的保护,也见证了古都回到人民手中的历史时刻。
修缮历时一年 坚持“最小干预”
本次景福阁修缮工程历时12个月,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原则,坚持“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理念。
修缮涉及景福阁大殿及四周院落地面、宇墙,包括:石活归安、整修;室内地面局部剔补;槛墙抹灰打点,修补室内木板槛墙,重做裱糊;大木构架整修、加固;前檐抱厦屋面挑顶重做捉节夹垄屋面,主体及后檐抱厦,重做裹垄屋面;更换糟朽严重木构件、木基层;木装修整修;下架油饰地仗修补、加固;院落地面恢复二城样砖海漫地面、尺四方砖甬路;宇墙现状整修。
在秋季暖阳中,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建文物如同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既有皇家建筑特有的庄严壮美,也有时光打磨过后的温润和婉。
走进景福阁景区,修缮后的朱红色檐柱在阳光的映衬下愈发靓丽,斑驳的汉白玉石台阶等石构件则透露出岁月的印记。一新一旧之间也映衬出了本次修缮的匠心所在——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修缮的目的是让古建文物“益寿延年”而非“返老还童”。
现场组织游客体验
修缮竣工首日,颐和园在景福阁修缮现场组织了游客体验专场。景福阁的敞厅内东侧布置了三张宽大的条案,两名技师分别对古建筑传统工艺中的内檐装饰烫蜡工艺与室内裱糊进行讲解与展示。
在室内裱糊展示区,高丽纸、小粉、花椒……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原材料让游客分外新奇。在技师的指导下,游客学着制作“合纸”;技师还揭秘原材料花椒用于纸张的防腐与防虫,游客又增长了知识——原来,中国从汉代就开始使用花椒作为防腐剂。
在烫蜡工艺区,技师带领游客体验烫蜡工艺中抛光环节,用板刷和布分别为打蜡后的小木块进行抛光打亮。拉磨后的小木块呈现出透亮的、温润如玉的美感。
景福阁修缮竣工标志着颐和园红色游览片区的迭代升级。下一步,将围绕景福阁的特色红色文化进行活化利用,推出一个有颜、有料、有温度的景福阁红色文化体验区。
景福阁见证了重要的历史时刻
景福阁是万寿山东部的构景中心。自景福阁向南同德和园大戏楼、东堤文昌阁,恰好处在一条线上,形成了颐和园东部建筑的一条主轴线。景福阁因距慈禧寝宫乐寿堂较近,慈禧常在景福阁观雨赏月,并接见外国使节,有时也在这里宴请外国公使的眷属。史料记载,慈禧每年七月初七在景福阁祭牛郎织女,八月中秋在景福阁赏月,九月重阳节在景福阁登高,吃福(野雉)、禄(鹿肉)、寿(羊肉)、喜(关东鲟鳇鱼)。夏季,慈禧在这里和后妃、宫女押宝、推牌九,名为“过阴天儿”。
1949年1月,时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平市长的叶剑英,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用和平方法解决问题”的指示,与孤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傅作义经过三次艰难的谈判,最终签订《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1949年1月29日,人民解放军代表与傅作义代表在景福阁召开了共商和平接管北平的第一次会议。此后,从城防接管到旧军改编,从维护安定到城市建设,接管北平的各项事宜被一项项地确定下来。景福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守护和对北平文物古迹的保护,也见证了古都回到人民手中的历史时刻。
当年双方在景福阁开会时使用的谈判桌,作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在“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进行展出,以文物为载体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