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秋后,延庆区大庄科乡2万亩铁皮山楂陆续“红了脸”。“马上就能摘了,最近已经有村民在等着捡果儿。”看着成片的山楂树,水泉沟村党支部书记闫海明满是丰收在望的喜悦。
“大庄科乡的铁皮山楂口感酸甜适中,果肉紧实,山楂味儿浓……”大庄科乡的村民介绍起自家山楂滔滔不绝。可两年前,被闫海明和村民们视为“致富果”的铁皮山楂,曾一度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一斤山楂只能卖四五毛钱,种树不如打工收入高。”闫海明道明缘由,“也就村里老人捡一些,卖给小商贩,换一点零花钱。”
自从区域农副产品统收统销政策制定后,这一局面有了扭转。“我们村山楂多,就负责收购全乡的山楂,合作社收购价格比商贩给得高,村民都愿意卖给合作社。”闫海明说,以铁皮山楂为例,去年合作社收购的最高价格达到每斤1.8元,这可能是近30年来大庄科山楂收购的最高价。去掉中间商,山楂价钱上去了,村民们心里有了“定心丸”,就有了积极性,平时出去打小工的不出去了,专心留在村里搞“山货”。去年一年,水泉沟村收购铁皮山楂54万公斤。
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养护果树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乡党委政府趁热打铁,请来了专家给大家“充电”。“今年我们乡邀请区里专家来讲解果树养护知识,大家学习劲头很足。这还没秋收,就开始问合作社收购的事了。”闫海明说。
农产品不止要卖得出,更要卖出好价钱。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闫海明又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动起了脑筋。“去年我们村民熬山楂汁,大家试喝后都说好,从乡里到村里都认定这事能干!”他说。寻找厂商、设立品牌、探讨加工工艺、设计产品包装…… 经过数月摸索和创新,冰川绿谷商标注册完成,铁皮山楂汁开始面向市场销售。
“刚一推出就签出了近600箱订单。”闫海明满脸自豪,“咱们这个山楂汁都是真材实料,无添加剂。”据了解,2021年,合作社通过制作、销售铁皮山楂汁,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约10万元。
品质好、纯天然成了卖点,销售高、效益好成了支撑,铁皮山楂汁“一炮而红”,闫海明对于今年的山楂收购和山楂汁销售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今年,铁皮山楂汁产量预计增加10倍,集体收入将实现大幅跃升。乡里也趁势而上,与食品企业进一步合作,制作起红油板栗仁、绵瓤核桃仁、黄扁杏仁等深加工产品,扩大乡域品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凝聚力量推进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