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文化论坛I “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12:16

9月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在北京饭店北京宫召开。本场论坛的指导和承办单位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联。论坛围绕“文化艺术连接心灵沟通世界”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嘉宾致辞、嘉宾演讲、圆桌对话、成果发布、项目签约等环节。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聚焦精品创作、媒介传播、对外交流等议题深入研讨,发布行业权威成果和重要奖项,充分展现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

金声奖.jpg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美国),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著名翻译家施露(荷兰),葡萄牙奥埃拉斯工业园投促局董事长安东尼奥·曼努埃尔·德·门多萨马丁斯·达·克鲁兹,著名编剧何冀平(中国香港);以及中央宣传文化系统相关单位负责同志,部分高校知名专家学者、中央文艺院团负责同志,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北京市各区相关负责同志,文艺领域外籍嘉宾、文艺类社会组织代表等160余人出席论坛。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主持论坛。

本场论坛是文艺界的一次盛会,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亲临现场,著名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家、音乐人,知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汉学家、翻译家相聚论坛。

15日上午,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监制黄建新,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陈维亚,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分别作嘉宾演讲,围绕不同主题发表了精彩致辞和演讲,既有对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的深入思考,也有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阐述,还有对深化文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倡议,饱含真知灼见。

15日下午圆桌对话环节,分别围绕“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文艺精品与中国叙事、文艺精品与媒介传播”展开三场对话交流。涵盖文艺创作生产全链条,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深入的理论探讨。各位嘉宾对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学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提出了真知灼见和实践路径;对文艺作品的中国叙事、如何用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进行了精彩分享和详细阐述;对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创作经验、传播渠道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前沿观点,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一场圆桌对话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著名作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荷兰翻译家施露,共同探讨新时代的中国文学面临如何更好反映当下,助力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

第二场圆桌对话由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结合各自艺术门类特点和具体创作,共同探讨了如何用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叙事怎样处理中与外、大与小、情与理的关系。

第三场圆桌对话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持。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北京歌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张永新,中国影协副主席、北京影协副主席、著名演员吴京,著名编剧何冀平,分别从自身影视创作经验出发,围绕何为文艺精品,精品与时代、人民、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对话。

微信图片_20230915134345.jpg

论坛期间还进行了成果发布和项目签约,《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3)》、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形象推介2个项目进行了发布,“LED虚拟拍摄应用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项目现场签约。另有2个场外发布项目和3个项目签约,分别是国家广电总局的“艺术院团2023至2024年度剧目”、北京市文联组织编写的《2022北京文艺发展报告》发布,“青年文化大数据总部基地暨青春元宇宙之家建设项目”、“十月昆明书院”公共文学艺术空间运营项目、电视剧《向水而生》签约。

“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部分嘉宾演讲概要

格非:现代小说与心灵

现代小说在兴起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从传统叙事中汲取养分,但与传统文类的区别和差异也一目了然,侧重于描述个人心灵与社会性存在之间的关系。一是增加了“社会性”或“社会意识”,将“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主要描述对象;二是大多依靠自己的社会经历和个人经验来创作;三是致力于描述个人在社会现实中的精神或情感处境,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读者展开交流、沟通与对话。

格非.jpg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流途径和手段越来越丰富,但人们对各类知识纷至沓来有时无所适从,反而加剧了交流困难。文学作为一种心灵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命运的呈现,邀请它的读者在一个宽阔得多的领域参与进来,彼此之间寻求沟通、对话或认同的可能性。写作者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获得了某种先在的、一成不变的、非此即彼的观念和见解,恰恰是通过与想象中的读者之间的交流,写作意图才会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从这个意义上,在写作中寻找心灵上的知音,进而理解社会生存与生命的奥秘,一直是文学最古老的秘密之一。

黄建新:以明德修身奋力前行,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

北京是一座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闪烁着现代文化之光的伟大城市,无数电影人和文艺工作者在这里生活、成长、工作、奋斗,矗立起一座座丰碑、创作出一部部精品。中国电影满足不同观众群的观影期待,已经形成题材多样、类型多元的丰富生态。“以文化人”对电影创作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精神内涵带来了更高的标准。一方面,需要以“明德修身”为先,强化思想积累,提升艺术修养,增强知识储备,勇于承担引领时代风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秉持主流、温情和匠心,坚持作品的人民性,传递丰富的情感,创造生动的人物。

黄建新.jpg

在导演、编剧、监制电影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电影作品的百花齐放,需要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来保驾护航。电影创作要尊重电影分类,不同的电影类型有不同的创作方法,用“分众概念”研究电影市场、总结创作经验十分重要。

陈维亚:为人民而舞 时代的嘱托

新时代舞蹈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运用好舞蹈语言去演绎历史、描绘生活、表达追求,让中国故事“舞”起来。聚焦舞蹈创作的时代性、舞蹈的创新发展和舞蹈创作的人民性。

陈维亚1.jpg

陈维亚表示,要立足新征程恢弘气象,放眼大千世界,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筑梦圆梦的奋斗故事等,都应该嵌入舞蹈艺术图谱,凝铸成砥砺奋进的中国形象;舞蹈创作者要将传统创作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借鉴新理论、新方法,总结新特点、新规律,助推新时代舞蹈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青年舞蹈创作者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点诚实劲,踏踏实实地俯下身子,到人民生活中去,以现实生活为蓝本,以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接地气的创作手法,开掘人民性的真义和创作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好作品,努力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北京“演艺之都”建设提供更多生动样本。

陈平原:散文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

“想象中国”的能力、趣味及境界,不仅属于小说,也属于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还有散文。这里所说的“想象”,不限于虚构与叙事,还包括体察、描摹、铺陈、玄想、辨析、批评等。传统中国,古典散文曾经发挥巨大的作用,20世纪后由中心文类转为边缘文类。今人之“想象中国”还是以小说为核心文类,诗歌某种程度成为现实生活的象征与预言,故也常被研究者谈及。传统中国至关重要的“文”及其现代转型——不仅是美文、小品、杂感、随笔,甚至包括演说稿、回忆录、口述史、轻学术、大家小书、纪录片解说词等,也都值得关切。

陈平原.jpg

在通常所说的四大文学体裁中,散文最难“与国际接轨”。对于什么是散文,以及散文的边界、魅力与发展前景,学界至今尚无共识。而他心目中的散文,不一定以叙事或抒情为主,也可以议论为中心。他详析了编选“漫说文化丛书”正编与续编的谋篇布局,认为,若能以史家眼光广泛阅读,提炼精彩的主题,开掘深刻的意旨,呈现辽阔的视野,采用合适的编选策略,兼及文学、思想与学问,散文完全同样可以“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

蒙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为什么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第一个理由,我们的生活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力量支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力量。第二个,走进生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第三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才能不断创新。

蒙曼.jp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感触是,希望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情趣、审美品位、人生情义和生命意义能够走进当代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其实就是要把资源创造性地调度起来,制造成产品,打造成旅游线路、画成画儿、唱成歌、做成美食,一点点地回应眼耳鼻舌身意的需求,再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创新。古人云: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就在生活中,未来也就在生活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满羿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北京文艺论坛20年奔赴不止 发出文艺评论的“北京声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9
图记|文化润疆--55位首都文艺家走进新疆和田 开展34场志愿服务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8
文化创新是一种绿色动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视点|2024北京文化论坛6个平行论坛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文旅发展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五地舞蹈专家研讨创作: 舞蹈用上科技手段,多多益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6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名单揭晓
中国艺术报 2024-01-16
文艺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北京评论》杂志呼之欲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