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月饼大年”创新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在文化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4 14:45

木耳黑米、铁观音乌龙茶……今年全聚德及仿膳的中秋月饼在口味上做出了很多“大手笔”改动,还推出了米皮月饼和法式月饼、流心月饼,甚至还有辣味肉松、油柑等流行口味馅料。目前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开始了月饼预订及销售,业内认为,消费回暖叠加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相连,餐饮企业将迎来“月饼大年”。(8月3日《新京报》)

在物质匮乏年代,月饼是稀缺的美食,只有在中秋节才能吃到,成为不少人难忘的岁月记忆。在消费社会,月饼并非什么稀罕的美食。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餐饮企业都在求新求变,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亲友之间的团聚成本更高,合家团圆更是不容易。月饼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归属与精神寄托。月饼具有很强的符号属性,人们在意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从“将就”到“讲究”,消费文化的变化,要求餐饮企业在月饼制作上不能故步自封、踟蹰不前,而是要大胆地改革创新。

不论是口味越来越差异化,还是食材越来越多元化,抑或注重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月饼不仅要满足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味蕾,也要彰显他们的审美能力、文化品位和生活格调。外观设计上运用了年轻人喜欢的“多巴胺”色,通过电商进行线上销售,加大推广力度;为了争夺月饼市场份额,知名餐饮企业往往尽己所能、竭尽全力。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月饼也成为馈赠佳品。一些人过于注重“面子”,包装豪华、奢华,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月饼吃上去却难以让人满意;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月饼的提质升级。与过去相比,如今的月饼在口味与品质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看似戏谑的语言,见证了餐饮企业拥抱市场、和时代接轨的魄力与勇气。

 “月饼大年”固然诱人,餐饮企业求新求变也没有原罪,却终究要接受市场的洗礼和消费者的挑选。一款月饼好不好,最终还是消费者说了算。月饼好不好,关键在于馅料与工艺,而不是华丽的外表;更为关键的是,月饼创新要让吃月饼成为一种文化消费,从而提升月饼的附加值。某品牌月饼主打京剧主题,传统红色主调融入了脸谱、窗格等传统文化元素;这样的月饼创新承载着文化力量,自然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家人团团围坐,一起享受美味佳肴,对于中国人来说,团聚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月饼作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承载着人们对陪伴与团圆的渴望与希冀。知名餐饮企业的月饼创新,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既追求食品品质又坚持文化传承,月饼创新才会受到市场的青睐;如果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月饼创新就难免会遭遇市场的“滑铁卢”。

文/杨朝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