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苏州相城的田间,如今正是收割黄澄澄的麦子的日子,夏粮即将归仓。
风吹麦浪的景色年年都有,但近年在数字化加持下,苏州相城区田间地头的智慧农业“丰景”更加迷人。
5月中下旬,相城3.45万亩的夏小麦陆续成熟,饱满的麦穗回馈了农民半年的辛劳。但五六月,天气晴雨不定,时不时出现的阴雨天,为小麦的收割入库带来一定挑战。
放在之前,收麦子若是碰到阴雨天,农户来不及晾晒的麦子很容易发芽或霉变;现在,当地政府搭建起粮食储备库,对农户的小麦集中收购烘干,不仅缓解了农户晒粮难的问题,更保证了农民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走进相城区粮食储备库,占地78余亩的一期厂区一片繁忙,新鲜的麦香弥漫在空气中。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取样、快检、去杂、烘干等流程,10台烘干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将农户的麦子变成可入仓的储备粮。
自5月19日开始,2023年度小麦已正式进入收购阶段,预计6月中旬可完成全部收购目标。在此期间,烘干设备将保持全天候作业,每天能烘干约500吨小麦,全部烘干及入库工作将于7月初完成。
“为了保证烘干质量,我们一般需要二次烘干,让小麦中的水分含量降低到14%左右,杂质控制在1%以下,这样才可以存入粮仓里。”据粮食储备库工作人员介绍,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坏粮。
自动化、智慧化的农业不只体现在收割入库阶段,事实上粮食生产已初步实现了“无人作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让农民有了更多空闲时间。
在相城区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内,水稻种植用到的智能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无人收割机、育秧流水线等自动化机械尤其“吸睛”。
上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示了第二批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名单,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入选了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
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加持下,金香溢合作社购置的拖拉机和收割机如同扫地机器人一样,可以在划定区域范围内,按照规划的路线自动作业,耕地、收割都可以实现完全的“无人化”。
“一台收割机加满油大约能连续工作8到10小时,满仓后会通过App或小程序报警,农户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机器到卸粮点自动卸货。”据金香溢合作社90后负责人朱赟德介绍,比起传统作业方式,无人化设备的作业时间更灵活,甚至可以全天候进行作业,提升生产效率。
相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近年来,相城大力推广镇麦12、镇麦15、南粳46、苏香粳100等小麦、水稻优良品种,并将良种补贴落实到位。然而,3.45万亩的小麦种植面积和3.4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给良种补贴核查监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为了让更多农户种植良种,同时减少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今年,相城与中科禾信遥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启用了“禾查宝”App,用遥感技术和AI分析为监管助力。
相城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没有这个系统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到现场逐一田块进行核查,和农户当面签字确认,不仅麻烦,判断标准也无法恒定。现在有了这个系统,不仅提高了核查的规范性和准确率,农户在农事活动时自由拍摄,也少了额外负担,极大增强了大家的参与度。
近年来,在数字乡村建设的热潮下,相城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大力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场景拓展。
区农业农村局利用“遥感+AI+互联网”等新技术形成的“小麦长势监测一张图”等系列农情一张图,为工作人员掌握全区粮油作物全周期农情提供了依据,也让精准监管更加到位。
“比如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我们就能根据这个‘长势监测一张图’的遥感评估结果,为农户‘量身定制’一些调优栽培措施,帮助农户获得好收成。”据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还将利用这些数字化信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情监测,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与此同时,坐拥阳澄湖大半水域的相城,也在阳澄湖沿线区域实施了高标准池塘综合提升工程。
在阳澄湖农业产业园,一期1300亩池塘尾水区完成了改造,池塘与尾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同步上线。系统内,水温、溶氧、悬浮物、pH值、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等数据得到了实时监控,在打造阳澄湖大闸蟹、青虾、鲈鱼等水产品牌的同时,有效落实阳澄湖生态保护职责。
此外,相城还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标准池塘及蔬菜保供基地等农业生产智慧场景建设,下一步,将探索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飞行检查等农业农村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数字化管理水平。
文/张新培 李超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