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牛集团“姜钊创新工作室”服装制版师姜钊——巧思妙制冬奥服 引领“制版”数字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30 07:56

作为一名专业的服装制版师,铜牛集团“姜钊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姜钊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将图纸上一个个天马行空的设计,变成实实在在能穿上身的服装。服装设计和制版有什么不同?姜钊揭秘说,服装设计主要集中在外观,比如色彩、款式等,更多地从美观方面出发,但是这种创意能否最后“落地”,能够穿到人的身上,就要靠制版师通过制作样衣、模块、版型等来实现了,“服装是一种立体的造型,制版师做出来的板片不仅要符合人体工学,还要符合人的运动习惯和日常生活等需求,所以制版其实是实现服装创意的一个必需途径。”

早些年,铜牛集团曾经做过很多国外知名品牌服装的生产和加工,姜钊一开始做的工作也是与之相关的,“都是一些一线的品牌,我们负责将品牌设计创意变成现实,包括样衣制作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慢慢地把这些技术转化成国内的做法,并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一套版型系统。”

从一名凭着兴趣爱好闯入服装领域的“小白”,到国庆70周年物资保障先进个人、北京市铜牛进出口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拥有了“北京市姜钊技能大师工作室”,一路走来,姜钊说过程很辛苦,但收获更多:不仅她个人获得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金奖”,她的工作室还在2021年荣获“全国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荣誉称号。

添加新型保暖絮片让冬奥制服轻便又保暖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身着霞光红、长城灰、天霁蓝、瑞雪白等“中国风”制服的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成为赛场内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这让姜钊倍感自豪,因为这些风景线背后凝结着她和团队的智慧结晶,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时尚+科技”之美才能绽放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场。

“2020年年初,我与北京服装学院贺阳教授组成设计团队,合力开始向冬奥赛场最亮丽的风景线——赛时制服设计发起挑战。”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但每次回想当时,姜钊还是免不了有些激动。当时贺阳教授负责设计,制版、选材、样衣制作等则由姜钊带领团队完成。

如何保障穿着人员在低温环境下既保暖又透气?如何让冬奥制服美观、轻便又耐风耐寒……这些都是当初摆在姜钊及研发设计团队面前的难题。“赛事期间,工作人员要面临山区低温严寒的挑战,尤其大风天里,实际的体感温度要比天气预报的温度还低,所以我们研发冬奥制服的时候既要轻便保暖,又得美观舒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姜钊找来历届冬奥会的制服进行了仔细研究,最终发现改变的关键在于材料。

北京冬奥制服外套采用的是层压复合面料结合高性能膜材料——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尼龙,这种材料轻盈、服帖、有弹性,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透气性和抗结露功能。“以往的冬奥制服大多使用涤纶面料,制作出来的衣服会比较硬,也比较厚重,超低温环境之下面料会变得很脆。而尼龙面料则非常柔软,即使是在超低温环境下依然如此,而且舒适感和保暖性能都更好。”姜钊说,与以往的冬奥举办地相比,京张两地的气温更低,对保暖的要求更高,因此尼龙的面料更加适合。

不过,尼龙面料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是印花技术不成熟。“以前成熟的技术都是高温印花,温度可以达到180℃,而尼龙却是一种遇到高温会变形的材料,它只能是低温印花,基本上是在一个40℃左右的情况下印花,高温印花相当于是把图案从纸上直接‘转移’到面料上,而低温状态下则难以实现这种‘转移’效果。”这让姜钊和整个团队都很头疼,他们先后尝试了多种方法,报废了几百米面料之后,终于实现了用直喷、晾晒等方式来稳定尼龙印花输出的质量和稳定程度。

不仅如此,在制服填充絮料上,姜钊大胆选择了拥有国内专利技术的多层结构新型保暖絮片,并根据冬奥的使用环境进行针对性改良,以满足寒冷环境下的保暖需求。此外,不少人都注意到,北京冬奥制服看上去更贴身也更美观。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姜钊用了一个小窍门——在冬奥制服版型制作时进行收腰处理,这个小小的改进,让北京冬奥制服成为场馆中最亮眼的画面。

北京冬奥制服不仅外观上凸显了中国文化,更在科技感和实用性上提升了制服的专业度,设计方案最终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金奖”,得到了北京冬奥组委领导的一致认可,并最终呈现在奥运赛场,展示了良好的大国形象。

3D滴塑立体印花工艺展现中国山水文化

因为赛时制服设计上的优异表现,工作室还承接了冬奥火炬手服装的开发和生产,为2000余名海内外火炬手制作神圣的火炬传递服装。姜钊介绍,火炬手的服装要求以白色为主,体现体育运动的纯洁和火炬的神圣,“为了在设计上更有层次,我们大胆尝试了大面积使用3D滴塑立体印花去表现中国山水文化。”姜钊说,此前,该技术因为其化学性状不稳定、制作风险大等原因仅仅被个别应用,这一次的创新之举也让整个团队备受历练。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工厂生产检查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服装上面的立体印花出现大面积硬化,这样一来印花就非常容易剥落,如果在火炬手们传递火炬时出现滴塑剥落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如坐针毡,姜钊决定连夜召集技术人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经过大家仔细分析后发现,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北方突如其来的寒流会导致滴塑的工艺条件发生大幅变化,原先指定的滴塑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合适。于是,姜钊带领团队紧急研究后调整了滴塑工艺并送检。多亏了这次的细心发现和及时调整,才避免了一次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至今,每当回忆起那一幕,姜钊仍会觉得有些后怕。虽然整个过程惊险不断,但姜钊和团队最终按时并高质量地完成了火炬手制服的保障工作。

“在火炬传递过程中,每当看着火炬手们穿着我们研发制作的服装跑过每个传递点位时,我都特别激动!那鲜艳时尚、充满运动旋律的服装是我们铜牛人对奥运最真挚的祝福!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美,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多做一个弧形让冬奥定制口罩更贴合

提起近几年姜钊的“得意之作”,冬奥定制口罩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为避免疫情扩散,北京冬奥会期间,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非比赛期间的运动员都需要佩戴口罩。2021年下半年,姜钊临危受命,接下了“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冬奥赛时所有工作人员研发生产冬奥定制口罩”的任务。虽然是一名专业制版师,但姜钊对设计有过系统学习,而且制版师这个工种本身就得是一个“全才”——需要既懂设计,又懂后续制作。所以当这个任务落在姜钊头上时,大家并没有觉得很意外。

“冬奥定制口罩不仅要求外观靓丽、佩戴舒适,而且要符合卫生防控要求,它承载着冬奥赛场上所有参与者的防疫保障及人身安全。”姜钊深感责任重大,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就带领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加班加点多次“极限操作”。为了对口罩的制作有更清晰的了解,姜钊和工作室成员连续七下广州,从口罩制作的设备技术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从未在口罩领域使用的新创意。

戴过N95口罩的人都知道,戴之前需要把鼻子上方捏出一个角度,让它与面部更贴合。而姜钊设计的冬奥定制口罩则可以省去这个环节,它像一层“皮肤”一样可以贴在脸上,而且佩戴期间不会有勒耳朵等不适感。“我们对口罩版型进行了优化,在鼻子和脸颊的这一块多做了一个弧形出来,这样可以使口罩在鼻子的部位实现贴合。”姜钊揭秘说。

不仅如此,由于赛场上口罩的佩戴时间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所以口罩的舒服与否非常重要。“我们将口罩的内层换成了一种超薄、超细的面料,保证口罩佩戴时很亲肤,也比较舒服。”姜钊举例说,这种材料有点类似于婴儿纸尿裤那种柔软的无纺布材质,接触起来非常柔软舒服。同时,姜钊还调整了口罩耳绳的材料,没有用传统的弹力小又紧的耳绳,而是采用了一种发泡类的新工艺,让耳绳变得十分柔软。

此外,他们还改进材料,创新研发了医用防护口罩的全自动生产线设计,并首次成功实现口罩包装袋的“零污染,全降解”,提高了定制口罩的技术标准,身体力行实践了“绿色办奥”理念。

3D展示方案将构想“摆”在专家面前

赛时制服和定制口罩的设计研发两项重大课题,实现了我国冰雪服装技术的跨越,并为企业带来超过7000万元的实际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技术与产业链的联动。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姜钊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新谋略,将数字经济运用到服装制版行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作为“北京市姜钊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姜钊一直在新科技对于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方面积极探索。2020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制服设计的筹备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我们无法与众多国外的冬奥专家评委们当面沟通,其中许多专家并非服装专业人士,他们需要更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否则可能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姜钊说,多番考量之后,她决定运用自己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服装虚拟数字化技术进行展示。“这种3D展示方式不仅在服装版型上明确了雪场功能性服装的数字模型,而且以增强现实的AR技术做成制服展示的短片,以虚拟展示和远程讲解的形式将我们的构想完美展现在专家面前,弥补了疫情下无法当面展示的遗憾。”

在此基础上,姜钊继续在软性材料数字化表现上进行技术攻关,首创研发了3D服装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这是一个基于大数据、云渲染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的平台,针对以往数字3D设计中的技术瓶颈,在数字资源、解算算法、AI的低代码开发软件等技术和开发工具方面予以突破,建设符合web3.0精神的设计服务创新模型。”

姜钊介绍,这个平台不仅可以为设计师和创造者提供设计资源库、数字内容生产工具,还在提升服装品牌研发阶段的效率和节约研发成本方面的优化极具创新性和革命性,实现了设计制作阶段的产业链闭环,带动国内数字设计服务链条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优化迭代。目前,该平台已经得到国内外多个知名品牌的青睐。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姜钊研究的功能性服装领域也面临着技术传承和人才发展需求。对此,姜钊正在进行积极探索。2021年,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她成立了大连工业大学——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并在“师带徒”的传统模式上下功夫,从探索服装新科技的层面出发,力求为行业带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内存

我国服装产业数字化趋势日趋明显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我国服装产业的数字化趋势也日趋明显。2022年,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了《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在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医药、消费电子等行业培育2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200家百亿规模知名品牌。

在服装产业,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在设计、买手和生产三个领域重塑整个产业,突破行业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其中,应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模型技术,可降低设计师的工作量并提升产出效率,目前部分服装企业已借助AI技术及其他数字技术赋能设计端。同时,利用数据工具分析私域流量,可紧跟时尚潮流并找准消费者需求。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探索柔性生产模式,提高产能并降低库存。作为传统制造产业之一,已有服装企业对此进行探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网购“爆款”衣服出自AI之手 这朵数字化的“云” 正在激活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链
南方日报 2024-11-08
未来姜萍如果不学数学了,可以吗?
农民日报 2024-06-19
探路者为论坛提供定制服装 还发布多款芯片新品成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1
拓展服装消费新增量
经济日报 2023-03-31
运动最时尚 北京服装学院秀出全品类运动服装设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30
高科技服装材料让冬季运动更舒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04
短道速滑战衣剪刀划不破,冬奥运动员装备黑科技加持
第一财经 2022-02-03
快、护、暖、美,北京冬奥会服装有点“料”
科技日报 2022-01-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