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菜5元钱,免费提供米面粮油,坚持9年不涨价,这家“抗癌厨房”已多次面临经营困境。4月10日,河南郑州“抗癌厨房”创始人贴出告别信,因为经营困难“抗癌厨房”难以为继。4月11日,记者从该厨房一名合伙人处了解到,厨房关门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后,这两天收到不少爱心人士送来的物资和现金。“感谢广大爱心人士的支持,我们暂时不关了”。(4月12日《北京青年报》)
该“抗癌厨房”多次艰难重生、甚至骑虎难下,既证实了经营者始终坚守、不愿言弃的可贵精神,也反映出资金保障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多年来,物价一直上涨,但象征性的收费始终如一,亏空当然越来越大。关键是,经营者与合伙人也都是家境一般的普通人,若想让“抗癌厨房”持续烟火不断,行善者就难免经常为柴米油盐发愁。
好在爱心从来都不会孤单,这次也是如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的一封告别信,引来多方捐钱捐物,让“抗癌厨房”又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和过去相同情形之下收到了紧急捐助一样,这次获得的捐助,真可谓及时雨、雪中炭。可问题是,下一次的资金危机何时到来,及时雨是否都能如期而至,谁心里也没有底。
总是力挽狂澜、扶“抗癌厨房”之将倾,这不是长久之计。“抗癌厨房”既需要及时雨,但更需要长流水。假如有慈善机构与“抗癌厨房”形成规则对接,一方负责筹款的前半段,另一方负责提供场所和食品的后半段,这样的爱心接力,可让“抗癌厨房”具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成立一个基金,组成一个“抗癌厨房”后备社团,构建一条爱心食品长期供应渠道等,都是值得尝试的做法,对引来长流水很有帮助。行善有时是一场接力赛,不能让孤单的力度一直单独跑下去,不仅要有接捧者,而且交接捧必须保持平稳,不能出现善行暂停等“掉捧”现象。
社会爱心人土很多,筹集善款通常也不是难事。但行善关系到公平、效率、资金监管等诸多问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才能。让人尴尬的是,科学的行善模式,显得十分稀缺,以至于“带着感动捐款、带着愤怒质疑”成为普遍现象。可以说,与靠财力和体力行善相比,建立一个争议很小、惠及面很广、善款使用效率很高的科学行善模式,这种智力行善,要比直接捐出多么钱、出了多少力可贵得多。
无论是大病众筹在争议中前行,还是“抗癌厨房”在困境中发展,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社会命题。“抗癌厨房”为社会所需,不仅可化解癌症患者及家属解决吃饭难题,而且还能变成爱心的集散地。对这样的行善场所理当倍加珍惜,通过模式创新,使之能够得到及时雨和长流水双重润泽,方能让其行之久远,惠及更多患者。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