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国电影,应该怎么教?怎么学?怎么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6 11:16

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与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公益项目第五期暨《新阶段中国艺术教育全景扫描及影视教育状况分析》专题培训近日召开,王一川、肖向荣、陈旭光、周星、饶曙光、陈阳、张燕等多位教授共同围绕《新阶段中国艺术教育全景扫描及影视教育状况分析》专题授课。

陈旭光教授以《素质教育旨归下电影艺术“综合性”问题再思考》为题进行了讲座,陈教授认为,电影虽然在二维平面上,但是荧幕始终是运动的,因此电影的造型和雕塑的造型可以进行比较。电影的类型中有音乐片、歌舞片和音乐剧,有些电影有配乐、追求舞蹈化的造型、表现乐舞精神,因此电影与音乐舞蹈也有关系。电影的综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电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综合、电影艺术的创造是一个集体性的系统工程、电影艺术体现了对各门艺术、各个媒介的表现,电影就是一种新文科,要重新理解电影的综合性。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教授以《共同体美学与美育》为题进行了讲座,饶教授提出,共同体美学就是大家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美学,基本理念是实践性和集大成,基本思路强调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共同价值观的逻辑是面向实践、面向观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秉持的态度是开放、包容、发展。饶教授认为中国处在问题叠加的历史时期,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没有完成,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越来越大。为了推动电影的恢复,要回归中国传统的共同体美学思想,将中国传统智慧进行现代性转换和现代性发展。共同体美学强调无论新旧、传统与现代还是东方与西方,要更多地看到共通点,实现更好的平衡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影视教研室主任陈阳以《人生境界在电影中的表达》为题进行了讲座,陈教授从电影的本体论入手,提出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差异体现在认知世界、体知世界,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好莱坞电影都传达出利他性,与中国人所崇尚的境界相似,艺术作品只有表现出某种境界,才能有被普遍接受的可能性。人生境界是中国电影叙事的重要机制,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艺术创作上体现为追求超越日常欲望目标而抵达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在价值观上表现为利他,实现一种超越狭隘自我的人生境界。电影诗意与人生境界有深层的关联,内化的人生境界必须有外溢的过程,也就是电影化的过程。人生境界在电影中有很多的表达,这种表达探讨的是哲学本体的问题,西方电影本体论介于揭示现实和幻想之间,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因此,中国电影的“人生境界”本体论在于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人生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燕教授以《电影强国建设评价体系与发展思考》为题进行了讲座,张教授提出,中国电影处于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在全球的格局中,一方面中国电影有庞大的市场体量,引领世界电影格局的增加,另一方面在整体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弱处,海外推广是最大的弱项。电影强国的评价体系包含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两大纬度,国内纬度涉及产业基础、产业规模、产业影响力和产业创新力,国际影响力涉及国际的经济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张老师进一步将美国、中国、印度三国电影进行了对比,提出我们应该用海外的观众能够听得懂、愿意看、喜欢看的讲述方式进行创作。在具体策略上,提出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坚持内容为王。以“借船出海”的方式推进占领海外市场,提升青年电影扶持力度和质量,加大海外推广力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表示,“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公益项目”已经举行了四届,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大力支持,当前中国艺术教育在新的政策指引下以及新的学科目录变化下,增加了实践型的学位设置,“双减”背景也带来艺术教育的新契机,在这些新的发展语境下,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应进一步发展。

周星教授用地域视角分析了当下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状况,提出中国电影在票房方面处于低谷期,这恰好是中国艺术电影的机遇,艺术电影既要重视市场,也要注重艺术形式探求,强化个体对生活的感受。艺术电影让观众回归自身经历与内心情感,凸显了审美给予人的晕染、引导和升华作用。近年代地域影像在中国电影中越来越活跃,而区域的电影可以突显出艺术个性的感知,这是艺术电影的机会,电影要更多地为个人、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为地域文化捕捉人间烟火气的生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