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65岁生日:三代养桥人“接力”,“第一桥”依旧“年轻”
武汉晚报 2022-10-17 10:06

10月15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5岁生日。

1957年的这一天,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江上,天堑变通途。

如今,大桥的21285吨钢梁和8个桥墩无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未发现松动,全桥无变位下沉、无重大病害。历经六十五载寒来暑往,“第一桥”依旧“年轻”。

这离不开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一代代养桥人的精心养护维修,他们始终秉承“人在桥上、桥在心中”的大桥精神,倾力守护大桥。

作为武汉长江大桥的第一代养桥人,91岁的刘占子老人在儿子刘汉胜的搀扶下,在晴川阁江边凝视着这座他守了大半辈子的桥。

刘占子回忆,大桥建成后,国内没有大型桥梁的养护经验可以参照。为防止大桥钢梁出现大面积锈蚀,工人们用刮刀铲油漆、火碱除锈等“土办法”进行处理,而养护维修桥梁主要依靠“肩扛手抬”的传统简单作业方式和手段,重体力高强度的作业,使得养桥工作尤为辛苦。

“大桥总长1670米,共使用铆钉100多万颗,使用大型管柱224根,浇筑钢筋混凝土12.63万立方米……”虽然已经退休,但这些数字牢牢印在第二代养桥人聂亚林脑子里。

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铁路经历6次大提速,通过大桥的列车密度和行车速度不断增加,对大桥的养护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大桥上的每个关键处都安装了摄像头,坐在安全指挥中心能24小时监控大桥状况。

“作为新时代的养桥人,我不仅要继承前辈吃苦耐劳、高度负责的养桥精神,还要开拓创新,科学养桥,让大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继续焕发青春。”第三代桥梁工人黄志国说。

黄志国业务水平精湛,除锈、涂漆、打磨等桥梁工技术样样在行,尤其擅长“钢梁喷漆”,是车间的“行家”。日常工作中,他善于动脑筋,先后研制桥梁作业工机具达7项,有效提高桥梁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桥三代”张志高也是武汉桥工段闻名的“发明家”。为了解决以往在大桥上采用人工小拖车搬运桥枕步行板、机具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张志高和团队研制出多功能运输小车,能在铁路轨面上、梁外步行板、安全网外小土路等各种场地使用,能正向、反向行驶,承载运输500公斤重物轻松自如,比传统人工搬运功效提高16倍。

65年来,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无一起责任行车事故的骄人成绩,养护维修水平一直位居全铁路系统前列,钢梁桥养护作业更是全路典范。

文/龚萍 王强 次少杰 赵福武 张静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探访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追光者”
扬子晚报 2024-02-08
长江中下游最大“桥群”实现主动防撞预警全覆盖
中国新闻网 2023-12-08
10座跨长江大桥同时在建
武汉晚报 2023-11-10
安徽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副汊航道桥首段钢桁梁吊装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25
武汉、南京长江大桥部分珍贵资料首次公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