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指引下优化艺术课程
中国教育报 2022-09-13 13:58

在深度优化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美术和艺术综合课标基础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引领学校美育教学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以目标为导向,细化以美育人路径

新版义教艺术课标,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凸显艺术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立德树人的独特育人价值,用形象的力量和美的境界提升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整体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用时代新人培养目标领航践行“六个下功夫”,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素质基础。

为达成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培育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新版义教艺术课标在课程设置上做了大幅调整。首先,对艺术分科课程进行一体化安排,将原音乐、美术和艺术综合课程统一称为“艺术”课程,九年一以贯之地设计实施,突出综合性和时代性;其次,最大化落实“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国家要求,即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科开设这五门课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切实回应了艺术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多热点问题和难题,也是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把高质量发展的学校艺术课程打造成以美立德、“五育”树人的典型示范,旨在加快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建设的奋斗进程。

以素养为导向,深化育人方式变革

比较2011版课标,新版义教艺术课标第二大突破是提出了核心素养、学科实践、学业质量等主要概念,深化育人方式变革,具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艺术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艺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版义教课标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统领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用一致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贯通,确保课、教、学、展、评、考诸环节指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突出艺术课程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新版义教艺术课标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指的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包括审美对象的表现特征,以及艺术活动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这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艺术表现指的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包括艺术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这有助于学生掌握艺术表现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创意实践指的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生成独特想法和艺术成果,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文化理解指的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包括感悟艺术活动、经典作品所传递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艺术课程四方面核心素养内在统一、相辅相成,贯穿学生艺术学习全过程。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创新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是正确价值观引领的有力保证。未来义教艺术课程的学、练、展、评、考,都要围绕这四方面核心素养有序展开,都要以有效达成各学段学业要求来考查素养导向落实水平。

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是根据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五学科分别制定的,依照课程内容,以各学段学业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接续成就具体表现特征进行刻画和描述,亦是引领、评价和督导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为素养统领的标、课、教、学、评、考一致性,架起关键桥梁,确保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持续稳健达成。

核心素养、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能否具体落实,主要看是否能建立起与新版义教艺术课标相适应、与遵循美育特点相契合的教学新常态。为此,要做到三个变革。一要重视艺术体验,注重在玩中学、乐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展中学,展开多样化艺术实践活动,变革被动、单调、无趣、低效等艺术学习方式。二要重视结构化学习,注重艺术学习经验的结构化,引领学生在情境性、主题性、任务化、项目式等学科实践中实现深度参与和意义建构,超越散乱零碎孤立的知识、技能和内容,变革一课一歌/曲、一课一练等艺术教学方式。三要重视表现评价,注重展、演、讲、做、用、创、融的表现性考评方式,优化素养导向评价机制,变革知识和结果导向等无意义评价。

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课程创新实践

新版义教艺术课标,坚持问题导向,主动破解学校美育教学多年来始终未能解决的若干现实难题。

第一是着力解决学生艺术素养水平徘徊不前、整体薄弱的难题,扭转一般性审美接触,教师眼里只有一节课、一练习、一作品的育人困境,侧重通过一体设计、学段衔接、素养统领、学科综合的艺术课程重建,立足艺术学科、学科间、跨学科三融合路径,抓住课程教学、课外实践和家庭作业三融合机制,采取情境化、多样化、一体化三融合的方式,倡导主题、项目和任务群实践,探索大概念引领、大单元教学,让知识、技能的掌握向意义建构、持续理解转变,确保有效解决难题。

第二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上了九年艺术课、一项艺术特长也未形成的难题。侧重通过以音乐、美术为长线,舞蹈、戏剧、影视新三科为个性选择,帮助学生重建基础素质、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艺术特长四位一体的青少年艺术素养整体培养思维,用学会、勤练、常展(常演)的教学机制和课程内容结构化路径,为接续学习和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学生在九年级毕业时能够较好掌握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艺术特长。

第三是着力解决艺术学习疏离真实生活,改变艺术经验用不上、审美思维不管用、艺术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认识。侧重通过加强感性体验和艺术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联系,倡导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展中学、创中学,把更多艺术要素、方法、经验、原理和思维应用到身边、班级、校园、家庭、社区、乡村建设和解决现实问题上,让艺术学习成果更好服务于美好生活和美丽中国建设,让艺术学习的目光向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确保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统一。

第四是着力解决教师中心、教案中心、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艺术课程教学价值观偏离的难题。侧重通过以学习为中心、发展为本、体验为主的理念重建,坚信每一名学生都有艺术潜能,用面向人人的多样化学科实践、因材施教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和教师不拘一格的施教品格,让课、教、学、展、评、考诸环节都能做到眼中有人,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勇担梦想的引路人和饱尝感动的欣赏家,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听到大自然的泉水叮咚和鸟叫虫鸣,心里都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

(作者/许洪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顺序性音乐教学的价值体系与实践方略研究”[项目批准号:GYH22022014]成果)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首都教育 2024-10-16
北京建设370所美育特色示范校,涵盖大中小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15
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数字技术助力美育水平提升
科技日报 2024-01-31
教育部部署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光明日报 2024-01-04
教育部: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03
艺考培训规范管理后——做强校内艺术教育 优质师资从哪来
光明日报 2023-09-05
让更多专业教师关注大众化教育
光明日报 2023-05-11
北京交通大学“美创未来”美育思政教学文献双年展开幕式成功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