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兴衰系于教育,乡村教育既是乡村振兴的衡量指标,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利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将乡村教育融进乡村建设之中,在实践中形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其中,乡村幼教是振兴乡村教育的起点,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痛点。如何实现乡村幼教“逆风翻盘”,在补短板、扬长处中发挥乡村幼教的独特优势?关键在于留住这些人。
一要留住孩子。受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流动和低生育率双重影响,乡村在园幼儿数量呈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乡村园数量却在持续、快速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计算可知,平均每所乡村园在园幼儿数已从2015年的160人下降至2019年的121人,部分乡村园“一孩难求”危机显露。
如何留住孩子?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让孩子“有学上”。各地政府要落实“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新要求,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园,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园,谨防撤并幼儿园从而让乡村幼儿刚有入园机会又面临入园远的问题。第二步,要让孩子“上得起学”。各地教育部门要抓住时机,乘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东风”,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在人财物上给予农村政策倾斜,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财政托底和经费保障,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第三步,要让孩子“上好学”。乡村在园幼儿数量减少的当下,乡村园可顺势而为,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开展在地化、童本化、有活力的生态生活生命教育,探索“小班小园”办园模式,以适宜的师幼比、本土生长的园本课程提升保教质量,走出一条普惠优质的乡村园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要留住教师。作为乡村幼教发展的中流砥柱,乡村园教师在培养后备人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如何吸引、留住、激励乡村园教师?需要在提升岗位吸引力、激活发展内生力上出实招、下功夫。
一方面,需要政府完善用人制度,筑巢引凤。通过加大公办园核编补充力度,逐步增加乡村园教师编制数量;完善“五险一金”保障措施,提高工资收入水平,民办园还可为乡村园教师建立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确保非在编乡村园教师、民办园教师享有同工同酬待遇。同时强化“越是偏远、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政策导向,增加财政拨款,完善乡村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设置岗位津贴,确保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园教师薪酬待遇相对均衡,让乡村园原有教师“留得住”;解决好乡村园教师住房保障、婚恋生育、赡养老人等问题,鼓励年轻教师“下得去”,并能安心从教。此外,深化“县管校聘”,整合利用中小学编制,完善乡村园教职工配备。
另一方面,也要营造可供乡村园教师发挥价值的空间,固巢留凤。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乡村园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了更多可能性。除了教书育人,他们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引路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治理的智囊团、乡村经济的推动者……因此,我们要转变思路,因时因地创新乡村振兴的教师聘用机制,将乡村园教师对乡村建设的贡献度与工资晋升挂钩,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使其在乡村建设中大展身手,增强乡村园教师在职业上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在生活中的归属感和融入感,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和激发乡村园教师内生力的良性互动,帮助乡村园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要留住父母。父母的陪伴对儿童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学龄前儿童而言,父母充足而有质量的陪伴,能帮助他们尽早建立自我认同感、家庭归属感和社会价值感,为其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由于过去乡村就业机会少、待遇低,不少父母迫于生计,在“赚钱养家”和“陪伴孩子”之间作出了无奈选择,留守儿童及其衍生出的隔代教养、父母缺位等成为令人痛心的问题。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全国各地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返乡就业施以大力支持,如贵州正安主打“乡情牌”,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发展吉他制造业;湖北枝江落实资金、培训、孵化等系列举措,形成了返乡电商创业的“枝江模式”……
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乘势而上”,以发放教育津贴、开办家长学校、购买托育服务等配套政策打好“组合牌”。同时将乡村园作为连接孩子与家长的纽带,充分发挥返乡惠农政策与教育支持政策“1+1>2”的作用,吸引孩子的父母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乡村幼教的发展将直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并以教育优势间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因此,振兴乡村幼教的巨大价值不容小觑。而乡村幼教要振兴,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在振兴中依靠人、吸引人、发展人。
作者/高钰霞 王海英,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