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发改委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优化调整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2021年1-12月,核心区三级医院外地患者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186万人次。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优化调整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牢牢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统筹引导核心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区等重点地区转移疏解,有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2021年完成积水潭新街口院区新北楼拆除,助力“银锭观山”景观视廊恢复,同仁医院崇文门院区完成压缩800张床位目标;朝阳医院东院、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项目、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项目均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项目、口腔医院迁建工程等项目加快主体结构施工;开工建设首儿所附属医院通州院区、市疾控中心新址;确定安定医院、儿童医院新院区选址。据统计,2021年1-12月,核心区三级医院外地患者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186万人次。
同时,深入持续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支持合作项目。本市目前已累计实施京冀医疗卫生重点合作项目40个、京津医疗卫生合作16个。2021年,22家市属医院共派驻专家1200余人次,开展门诊9.3万余人次、远程会诊209例,住院服务约2万人次、手术4500余人次、双向转诊约600人次。支持当地重点专科119个,带教约2700人,接收来京进修约160人,专业技术培训1.1万余人次,开展新技术147项。推进“通勤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做好廊坊北三县支持合作。已先后组织中日友好医院、航空总医院、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等16家央属、市属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签署协议并持续推进合作,重点支持消化内科、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内科、中医科等18个科室,已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及更换等11项新技术,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促进更多患者就近就医。同时,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交钥匙”新建医院工程顺利推进,预计2023年交付雄安新区。
本市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政策协同。京津冀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北京262家、天津67家、河北156家);京津冀三地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结果机构达到239家(北京59家、天津50家、河北130家),有力提升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京津冀公共卫生领域全面合作有序推进,三地卫生健康部门累计签署20余项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进包括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妇幼健康、老年健康、精神卫生、综合监督、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促进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协同发展。
下一步,本市将积极支持河北等周边地区当地医疗机构提升实验检测能力,促进更多机构纳入检验结果互认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范围,促进患者就近就医,缓解首都医疗服务压力,更大力度,全方位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