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 “未来之城”守护历史文脉
新华社 2022-02-08 17:00

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目前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考古队员在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2021年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火热建设场景背后,一座“文化大厦”也在同步构建。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同步开展历史文化全面普查,并进行科学性保护。 这是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内的楼房(2021年8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

雄安新区设立四年多来,已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额超过6000亿元。 在雄安数字交通实验室,负责人任大凯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远程操控(2021年3月26日摄)。

在基建火速推进的同时,在村庄、田野,还有一支队伍与时间赛跑。考古工作者不断寻根溯源,为延续雄安历史文脉留下了重要资料。 考古队员在研究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的出土器物(2021年3月19日摄)。

容城县南阳村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7年5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当时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成立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开启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考古队员在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2021年3月19日摄)。

施工处塔吊林立、车辆轰鸣,完工处道路宽敞、路面整洁、绿化成片……在雄安,除了能看到这片“全国最大的工地”,人们看不到的“云上雄安”数字智能之城也在同步进行。然而,在大家看不到的背后,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现实中哪怕更换一个路灯,都能显示出来。每一栋建筑都是计算好的,运来的材料直接组装。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里保留的南河照村“金玉璞家老宅”和老枣树(2021年10月30日摄)。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是需要回答的一道时代命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传承人杨丙军在制作芦苇画(2019年1月8日摄)。

渔船、渔网、渔叉……在安新县乡愁老物件库房,不仅存放着独具白洋淀特色的传统渔具、农具,还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雕花老式木门窗、柱顶石、青石板等房屋建筑构件。 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马家寨村人刘广玉在制作木船模型(2019年7月25日摄)。

安新县文保所所长刘浩正忙着将新入库的一批建筑青砖记录入档。刘浩说,将来可选择合适区域对相关乡愁记忆做合理的再现展示,做到传统与现代并存。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前世今生都有详细的记录,未来它们一定会“活”起来。 这是白洋淀内的村庄(2021年8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白洋淀内的芦苇荡(2020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

图/新华社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大赛成果 走进唐山
科技日报 2024-11-13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正加快由蓝图变为实景
中国新闻网 2024-10-22
“未来之城”的千年回响
河北日报 2024-06-27
视野 | “未来之城”确认发现8座古城遗址
新华社 2024-03-29
福满京城春贺神州|记者带你探访“未来之城”雄安的幸福密码!
北京时间 2024-02-03
雄安迎来“中关村”——“未来之城”树起“创新旗帜”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8-31
雄安新区 “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3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未来之城”建设
光明日报 2023-05-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