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欧阳静接受观察者网专访(受访者供图)
报考火但留不住
观察者网: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与此同时,公考报名冷热分化严重,基层岗位和边远岗位受冷遇,您长期关注基层情况,县域地区的基层公务员报考情况如何?
欧阳静:近年的基层公务员报考很火热,每年越来越多人报考了,最冷门的也是几十个人竞争一个岗位。有些学生毕业不就业,有考了四五年才考上的,如此破釜沉舟地去准备公务员考试,也说明报考火。
报考的人数多说明大家愿意去做公务员,但每年录取人数并不多,比如说我最近调查的一个县,2021年招录19个,2020年是22个,因为要根据每年的编制指标。
在就业难的情况下,毕业生对市场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家更愿意选择进入比较稳定的体制。对于那些非名牌学校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基层公务员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对于名牌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也愿意通过选调生这个途径去基层做领导干部。
除公务员外,基层主要通过“三支一扶”跟“大学生村官”两种方式来吸引年轻人。“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报考只需专科以上学历就可以,这对于一本以下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门槛比较低,报考的人也比较多,我所在的财大在江西属于比较好的学校,财大的学生对这两者报考的比较少,而是选择考公务员。
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在基层实际工作中也相当不一样。选调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备选,比如说我们江西的选调生,一般是选调到省市机关,最低是市县级。我在基层做调研,发现县市单位现在有不少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在乡镇挂职两年,两年后会回到之前报考的岗位上去,之后会提升为科级干部。
所以,一本以上的毕业生更愿意通过选调生的方式进入公务员系统。
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说,基层公务员报考人数还是挺多的,但基层同样存在着用人难和留人难的问题,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欧阳静:基层用人难和留人难是另外一个问题,确实有好多人报考基层公务员,基层也每年都在招人,关键是留不住人。比如说,一个二本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他考到基层公务员了,那么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天天在乡镇岗位上看书,因为他想参加公务员遴选,考到省市去。
公务员遴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考试,因此擅长考试的学生通常都会考走,比如我一个学生特别厉害,先考上了乡镇公务员,又从乡镇考到了县里、市里,再从市里考到了省里。这也是基层留不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报考基层公务员的大学生,首先是想获得公务员的身份,其目的是要往上考。所以这些人的“心”就不在基层。
现在,公务员的规定是要在乡镇待5年才能考走,但仍然还是有不少基层公务员是一到乡镇就准备看书,一心想考走。
观察者网:如果基层公务员一心想考走,那么什么样的人留下来工作?为什么又说“用人难”呢?
欧阳静:在基层,一般有三类编制,事业编制、工勤编制、公务员编制。“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属于事业编制,部分退伍军人安置属于工勤编。由于公务员编的大学生想方设法从基层遴选到省市。结果,基层留下来的人往往是事业编人员。
现在的问题是,事业编在基层的晋升和流通的渠道都非常窄。比如公务员编制容易提拔,事业编几乎没有晋升空间,工勤编就更不太能了。但在基层人员构成中,公务员编占少数,集中在班子成员(大约11个)和1-2个普通干部,剩下的都是事业编和工勤编,其中事业编占绝大多数。所以,基层工作其实主要是依靠事业编人员,尤其是防汛、抗疫、征地拆迁等艰难的工作,他们中许多人的能力很强,但几乎没有任何上升渠道。
我在调研期间,一位受访的组织部长说,“公务员躺着就能提拔,事业编累死累活都提拔不了”。公务员躺着就能提拔,那公务员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呢?事业编再努力再辛苦都不能提拔,那事业编为什么又要努力工作呢,这不就造成懒政了吗?这就是“用人难”的原因。要解决基层出现的懒政问题,背后是这个晋升和流通机制需要改变,要促进工作积极性,不能按身份来提拔。
绩效奖金无激励
观察者网:除了您讲的留人难、用人难的问题,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比较四平八稳,缺少上进心,那应该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欧阳静:我在乡镇调研,听到乡镇党委书记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工作没有抓手,调动不了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工作积极性无非两个抓手,一个是提拔,一个是收入激励。其实现在县域干部收入比以前好很多,而且福利性收入也不少。比如我调研的乡镇,他们在2017-2019年的年度奖金发足了12个月的工资。
收入比以前多了,工作积极性为何依旧不高呢?因为这个奖金是省市财政发给个人的,以前是乡镇有自己的绩效自主权,可以统筹考核,现在乡镇没有这个权限了,所有的福利性收入按相关政策直接按照基本工资的比例直接发给个人,不需要通过乡镇的绩效考评来获得收入,所以领导没有了抓手。
文/观察者网 刘惠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