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加拿大资产管理公司IGM Financial Inc宣布,子公司万信(Mackenzie Financial)与加拿大鲍尔集团(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 )达成最终协议。万信将以11.5亿加元的现金价格,收购鲍尔集团持有的华夏基金13.9%的股权。
万信预计,交易将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届时万信持有的华夏基金股权比例将提升至27.8%。此项交易有待监管部门批准。万信为加拿大资管机构,华夏基金外方股东之一,最新资管规模2103亿美元,约折合13410亿元人民币。
IGM表示,收购华夏基金股权会给万信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通过持有一家中国头部资产管理机构相当比例的股权,万信可增加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介入;增进万信与华夏基金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商业机遇,为万信在中国分销产品或解决方案争取更多的机会;通过万信来集中持有华夏基金的股权可简化IGM和鲍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对于IGM而言,收购完成后头一年,公司财务状况也有望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股权转让,转让方和受让方存在控股关系。加拿大鲍尔集团官网显示,鲍尔集团PCC全资控股鲍尔金融,而此次参与收购的万信(图片中为万信投资)为鲍尔金融控股的IGM金融的子公司。
鲍尔集团官网
中国资管市场是全球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增加对华夏基金的投资对IGM发展有战略意义, IGM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James O’Sullivan表示。他认为这是加快IGM发展和分散业务布局的最佳机遇。IGM在新闻稿中介绍,截至2021年6月底华夏基金的资管规模约3090亿加元,过去三年,长期限(非货)的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复合年化增长近40%。据中信证券三季报,三季度,华夏基金净利润约6.36亿人民币,同比增加56%。
来源:Wind
若此项收购获批准,华夏基金的股权机构将变为中信证券持股62.2%、万信持股27.8%、天津海鹏科技持股10%。
对华夏基金给出415亿元估值
按照此次收购价格,万信出资11.5亿加元获得13.9%的股权。它对华夏基金公司给出约414.94亿元人民币的估值。
这个估值怎么样?我们来看看。
5年前,2017年1月初,IGM发布新闻稿宣布以9.3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华夏基金3.9%的股权。按照这个价格估算,当时,它对华夏基金给出的估值是240亿元人民币。从240亿元到414.94亿元,5年间华夏基金的估值增加了72.89%。
Grow投资集团创始人、首席投资官马晖洪表示,考虑到期间华夏基金管理规模增长,这一估值增加幅度是合理甚至偏低的。
来源:IGM 金融新闻发布稿
马晖洪评论万信此次收购表示,“这是一个双赢局面。估值非常合理”。他介绍,国际市场对公募基金(共同基金)公司的估值多参照Price / AUM,即估值/管理规模这一指标。这个数字一般在0.5%-1%。华夏基金截至2021年6月底的管理规模约1.55万亿元(不含子公司),万信此项交易估值是 2.5% Price/AUM。这一水平虽然高于海外的一般水平,但考虑到中国资管行业未来高速增长和对投资方的战略意义(持股从14%增加到27.8%),估值非常合理。“这也体现外资对中国市场加大投资的方向,及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成果。我认为今后会有更多外国资管公司増加投资中国力度”。
外资机构纷纷收购中国资管机构股权
在新闻发布稿中,IGM写道,此次收购可增进万信与华夏基金的关系,获得新的商业机遇。
确实,近年来万信与华夏基金在业务上的联动日益频繁。
例如,万信官网显示,2021年华夏基金与万信合作推出了万信华夏基金多资产基金。这只基金投资于中国市场股债资产,由华夏基金担任管理人。
来源:万信官网
2017年,10月10日,万信也与华夏基金合作发行万信全中国股票基金(Mackenzie All China Equity Fund,),华夏基金作为投资顾问为该基金提供咨询服务。
华夏基金之外,近年来外资对中国资管机构的股权越来越感兴趣。
例如,根据2020年8月24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布的信息,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拟转让所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股权,转让价格70亿元。这笔交易若顺利完成,上投摩根将由摩根资管全资控股,成为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目前交易尚待监管批复。也即,对上投摩根基金给出了142.86亿元人民币的估值。
公募基金之外,银行理财公司股权也为外资机构看重。
招商银行12月3日晚间公告,中国银保监会已批准公司子公司招银理财增资扩股及变更注册资本。根据批复,战略投资者摩根资产管理将出资人民币26.67亿元认购招银理财10%的股权,增资完成后,招银理财的注册资本将增加至55.55亿元,公司和摩根资产管理对招银理财的持股比例分别为90%和10%。
此外,法国巴黎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都在筹谋与国内大行建立合资理财公司。第一家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开局顺利无疑给了外资机构信心。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迈向新的发展征程,新的合作伙伴或许能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对于外资机构来说,大行强大的渠道能力无疑为其在中国展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或许正因为如此,有外资机构痛惜下手太晚,大行已经被抢光。
来源/中国基金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