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吉利为代表的车企向手机、飞行等行业的跨界布局备受业内关注。然而同为国内民营车企巨头的长城汽车,却似乎对吉利等不断扩展业务范围的做法不以为然。
10月24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的“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官联席会(CB20)”媒体沟通会上,当媒体问及长城汽车是否会进军手机、飞行或卫星领域时,长城汽车副总裁傅小康回应称: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早在内部会议上就有过明确表态,长城专注造好汽车,不造手机,也不上天。
随着小鹏、长安汽车的官宣,加入飞行汽车、虚拟飞行器制造的车企正不断增加,不过同时布局手机和飞行汽车的还只有吉利一家。基于此,魏建军关于长城“不造手机,也不上天”的发言,被认为是针对吉利汽车拓展业务边界所发表的不同观点。
长城和吉利是国内两大民营车企巨头,而有意思的是,如今在业务拓展方面,两者却似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
长城的发展战略一直是“聚焦”。首先,宏观层面,长城汽车一直聚焦汽车行业发展,并未像其它一些车企涉足汽车以外的业务。此前魏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长城汽车这么多年,没有跨越过与汽车不相关的业务,比如有人投资房地产,有人投资金融,但我们一直在汽车领域深耕细作。”
而在更微观的层面,长城汽车在汽车产品类型上也进一步聚焦。资料显示,2008年,长城汽车出人意料地宣布聚焦SUV品类,不再开发轿车产品,是业内首例。这背后的原因是,长城认为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资源有限的自己,改为集中资源获取局部竞争优势。后来的市场数据表明,聚焦战略确实让长城汽车迅速成长为了国内的SUV第一生产商。不过当前,消息显示长城汽车有意重新在WEY品牌下推出轿车。
相对于将“聚焦”做到极致的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则一直在拓展自己的业务边界。除了在汽车业务上“买买买”成为旗下拥有品牌最多的汽车企业,吉利汽车还陆续进军了一些让业内有些“看不懂”的业务,包括商业化卫星、无人机、飞行汽车等。
如今年9月27日,吉利打造的全国首个商业化卫星工厂首星下线;2020年9月,吉利科技集团发布通用航空战略,构建起无人机、飞行汽车研发生产与运营并行发展的格局;此前的2019年10月,由吉利控股集团领投,戴姆勒股份共同投资的Volocopter已成功实现在新加坡滨海湾的首次公开载人飞行;2020年12月,Volocopter表示,计划于2023年底前在新加坡推出飞行出租车服务。
而吉利最新的跨界动作则是“造手机”。在今年9月底,吉利宣布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发定位高端智能手机的产品,服务全球市场。而向手机整机进行跨界布局,吉利在国内汽车行业也是首例。对于吉利这些跨界布局,外界认为是其希望尽快向科技公司转型,打造全方位的业务生态。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下,长城和吉利两家车企的市场表现在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变化。在2014年前,长城汽车稳居自主品牌第一的宝座(注:长安汽车也在一段时间内是销量冠军,但长安属于央企),自2017年吉利全年累计销量过百万、并超越长城后,吉利便始终在单月销量上力压长城。但是期间也可以看到,长城后来在有些月份的销量也会领先吉利,这让吉利与长城的“一哥”之争成为业内持续关注的焦点。
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吉利汽车累计售出92.17万辆,同比增长5%;长城汽车累计销量为88.4万辆,同比增长29.9%。
对于未来,基于不同的发展战略,长城与吉利也各有侧重点。
长城汽车还将在汽车行业持续投入。据了解,目前长城汽车正在转型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发展重点聚焦“2025战略”,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到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
同时长城也非常重视全球化,近两年长城收购通用、奔驰等多家车企海外工厂,在俄罗斯、东盟、欧洲等地相继发布品牌战略,巴西、印度等市场的发展规划也在快速推进。
吉利汽车在今年8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公布了其5年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市场占有率稳居中国品牌第一,销量达到365万辆(含极氪汽车),其中智能电动汽车占比超过30%;极氪汽车到2025年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销量达到65万辆。
而在汽车业务之外,吉利在其它业务上的投资在持续进行,如在去年9月,吉利领投5000万欧元投资了第二家飞行汽车公司Volocopter,持有10%的股份。而对于手机业务,预计也将会有新的投资支出。由于这些新的业务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盈利,这对吉利的财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财报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吉利汽车营收达4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2%;净利润23.81亿元,同比增长4%。而长城汽车2021年上半年营收619.28亿元,同比增长72.36%;净利润35.29亿元,同比增长207.87%。截至10月26日收盘,吉利汽车总市值为2657亿港元;长城汽车总市值达6141亿元。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菊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