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奉贤博物馆举办的“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引人瞩目,观者如织。观众抱着对古蜀文明的探究之心,前来一睹来自长江上游四川平原的神秘文化遗珍。
中华文明画卷中,三星堆和金沙文明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古蜀之光”展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文物连贯起来展陈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全面展示古蜀文明的完整体系和演化轨迹。可以说,两个重要遗址文物首次大规模联袂来沪展出,是中国传统文化山高水长的相逢。当观众与这些带着岁月记忆的精美文物面对面时,意与古会,直击心灵。
3000多年前的神秘微笑
几千年前在四川盆地熠熠生辉的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的早期古代文明,曾经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它身处大西南地区,自带神秘气质,不像中原的殷商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那样早为世人熟知。从出土器物来看,它既有和其他同时期文化的交融互鉴之处,又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和部落符号,使得三星堆及以后的金沙遗址形象特立独行。
三星堆文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青铜面具和人头像。1986年夏天,一、二号大型商代祭祀物品埋藏坑被发现,出土了大量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器、象牙等文物。其中除了青铜神树和青铜大立人以外,数量可观的青铜面具和人头像备受关注。
在“古蜀之光”展上,130余件/套珍贵展品交相辉映,交织出古蜀文明的独特光芒。步入展厅,即可见青铜纵目面具(复制品),此件面具重达71.7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青铜面具。面具造型奇特,尤其是眼部十分夸张,向两侧呈外突状,伸出眼眶达16厘米,外突的眼球中部还有一道略凸起的箍,使眼球看起来似乎具有伸缩功能。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呈鸟翅状,还有一个牛鼻状上卷鼻翼,亦具夸张性。有专家认为其造型为第一代蜀王蚕丛或第四代蜀王杜宇的形象,大面具阔口微扬,似笑非笑,是否为古蜀神权的象征性形象?3000多年前的神秘微笑,让今天的观者浮想联翩。
当时二号祭祀物品埋藏坑中出土的戴金面具的青铜人头像,同样受人关注。这次展出的人头像头顶齐平,脑后束发成辫,辫上饰箍套,整体脸型清瘦、浓眉大眼、直鼻阔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用黄金捶打而成的面罩,这类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出土数量较少,迄今只发现6件,皆堪称国宝,散发出神秘气息。
手里原本拿的是什么
古蜀文明延续2000余年之久,直至秦国入蜀,古蜀文明骤然衰弱,尘封于地下。直到1929年,居住在三星堆月亮湾台地的燕道诚、燕青保父子,在院门前挖沟时发现了磨制精美的古玉器,这个古代文明才又撩开神秘的面纱。
数次考古挖掘,确认了三星堆遗址的存在,特别是1986年发现的祭祀物品埋葬坑,让人联想到此区域可能就是古蜀国中心祭祀范围。埋藏坑中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高2.62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大立人像由人像和底座两部分组成,采用分段浇铸法浇铸,人像赤足站在象首台座之上,双手呈环扣握物状。人像头戴高冠,冠顶还铸有一条蟠龙。身着窄袖与中袖共计三层衣物,纹饰繁复华丽,以龙纹为主,另有鸟纹、虫纹、目纹等。对于大立人像,专家有这样一种解读:铜像基本采用写实手法,按真人的高矮、比例、动作塑造,同时对眼、耳及双手作了较大的夸张,以此强化人像超凡的一面,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赋、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大立人像凝聚了当时古蜀先民的先进技术,其工艺即使在今天看来亦不落伍。
在奉贤博物馆的展厅中,青铜大立人像(复制品)被置于梯形高台之上,顶面饰以环形垂面,同时制作出星河璀璨的效果,烘托古蜀祭祀场景中神圣的氛围。这个大立人像高高在上,气度不凡,吸引观众流连忘返,也不禁好奇:他两臂环抱,两手呈虚握的圈圈,那么,他手里原本拿的是什么?
激发深沉而真切的热爱
距今3200年前,三星堆文化中断。古蜀文明的中心地带由现在的四川德阳广汉转到现成都市范围内,两地相距约50公里,以十二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绵延了三星堆文化的精神核心。从出土的器物看,金沙先民和三星堆先民依然奉行着一套神权信仰,比较有趣的现象是,三星堆出土大型青铜器物在金沙几乎没有再出现,而金沙的小件青铜器物、玉器、石器则层出不穷,动物类造型器物增多,形象也更趋于生动传神,装饰或符号化程度减弱。换句话说,也就是更具人情味。这似乎预示着金沙文化的世俗化权力在不断提升,而神权和宗教色彩趋于淡化。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都出土了为数不多的金玉器。金沙遗址出土金玉器尤为精美,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商周金人面像,2007年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区内。此器物由天然沙金热熔锤揲成非常薄的片状,再镂刻出宽带状图案,类似图案发现于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璋上,应该是古蜀文明中重要的符号或象征。由于其造型十分奇特,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孙悟空的金箍”。
图片来自新华社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件商周四节玉琮十分引人瞩目。玉琮重达3918克,由一块质地稠密的玉料琢磨而成,柱体外方内圆,凸面中间开横槽,使全器等分为四节,每小节刻画九道平直线纹。奇特的是,九道线纹分成三组,刻画十分平直规整,甚至于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均接近等分,这在一个靠纯手工制玉器的年代不得不令人称奇。这件玉琮的形制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形制十分接近,但这两地相距遥远,当时是否也存在文化交流?这个问题值得寻味。
展览中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展区内,有一件十分小巧的青铜人形器,其神奇的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它长10.4厘米、宽4.6厘米、厚1.4厘米,青铜人呈站立状,双腿向两侧屈曲,双足外翻、足尖上翘。其腰身细长,双手下垂,颈部有一圆形窄沿孔洞,却没有头。它给大家带来无穷的想象,被许多小观众称为“太空人”。这种在古蜀文化遗存中首次发现的器物的出处和用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图片来自新华社
幽暗的展厅里,似乎有一种神秘、神圣而神奇的气氛。就在三星堆三号至八号坑有新的重大发现之际,得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大力支持,让130余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65件/套)长途跋涉与上海观众见面。作为川沪两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次展览意义深远。奉贤博物馆自新馆开馆后,便立下了推出一次考古类大展的计划,几经策划与考察,确定了“古蜀之光”主题。策展期间,恰值“三星堆热”;展览期间,引起观众巨大反响,这使我们看到,无论相隔的时光多么遥远,优秀的古代文明总是能激发人们心中深沉而真切的热爱,而一场优秀的传统文化主题展览,就是一次深情的文化回眸。
回眸处,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逢,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眼光的相逢。
文/张雪松(作者系奉贤博物馆馆长)
图/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