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现翻译史上的“失踪者”张文华
北京青年报 2021-08-13 13:00

由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资深编审黄鸿森先生的《北京编译社忆旧》(《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年第4期)和《北京编译社对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贡献》(《出版发行研究》2017年第6期)两文的披露,“北京编译社”以及与之联系密切的“清河翻译组”浮出水面,引起翻译出版界内外的广泛关注。

由此引发,2018年4月19日的《南方周末》发表“训诗”的《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翻译精英清河翻译组的故事》,随后“阴山贵种”发表了《〈南方周末〉这篇“监狱里的翻译精英”很多事情都没说清楚》(2018.4.28和5.14观察者网)。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译审张福生又在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发表了《关于“清河翻译组”校译稿的点滴记忆》。整个过程历时两年,由于作者自身难免的局限,一方面后文对前文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另一方面后文又产生新的错误,或者说并未纠正前文的错误。比如被列为“清河翻译组”重要成员的张文华即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例。

张文华的身份扑朔迷离

“训诗”在文中提到:“1951年初被判刑的中学英文教师朱良澐回忆说,她提到的翻译组成员有沈立中、张文华等。”

所谓“朱良澐回忆”,是朱良澐在2009年7月21日《杭州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她入狱之后,在“清河印刷厂翻译组搞翻译”,而对张文华的叙述是:

还有个犯人叫张文华,解放前晋察冀日报的总编,被判15年,精通六国文字。翻译上遇到疑难了,我就向他请教,我跟他学日文,他悉心教我。我觉得他简直就是活字典。

这说明张文华的日语水平很高,精通六国文字。

此外,朱良澐还提到张文华是“解放前晋察冀日报的总编”,这一偏差导致了“阴山贵种”错误的联想。

“阴山贵种”在文中推测,“1935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秘书长也叫张文华,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并说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敌军工作训练队”名单中看到了张文华的名字,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张文华的日语水平这么好。而且他懂五六种外语,说明在掌握日语之前,已经掌握了好几种外语,云云。

此处显然有牴牾,既然张文华具有抗日根据地的背景,为何在1949年以后即被投进监狱。因为“阴山贵种”自己也说,“这批犯人和1958年被判刑的犯人,最大的区别,想必读者也能推断出来,就是前者带着旧时代的‘原罪’,大部分人都是曾和前国民党官员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国后被识别为战犯,或者通敌的反革命,要么就是在伪南京国民政府当过差,属于‘汉奸’序列。”

相比于“阴山贵种”的“索隐”与推测,张福生则在文中贴出了张文华的一封信作为证据:

早先(1979年)还曾接到过从山西晋普山煤矿学校寄来的张文华的来信,他在信中只希望能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做些翻译工作,并未提出其他要求,尽管他在清河翻译组时,也为我社做过许多工作。

张文华在信中说自己是“山西晋城晋普山煤矿学校高中教师”,这引起笔者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阴山贵种”的推测并不准确,张福生则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张文华的归宿也许就在这个晋普山煤矿。

借调北京,编译度晚年

笔者回京后,即多方查找张文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的线索,结果意外地在徐慰曾的《这是个好事情——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历程》中找到了答案。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经过一年多的接触,1980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签订合作出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协议。经过全国500位左右专家、学者、翻译及编辑的共同努力,该书到1986年9月出齐全部11卷。作为该书主编刘尊棋的得力助手,副主编徐慰曾居功至伟。

截屏2021-08-13 上午8.54.02.png

1981年5月25日至27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第5号国宾馆举行     左起:阎玉华、吉布尼夫人、钱伟长、阎明复、金斯伯、哈德莱、吉布尼、张文华、徐慰曾、周有光、刘尊棋、索乐文

在《这是个好事情》回忆录中,徐慰曾频频提到一位名叫“张文华”的编辑。据他的说法,张文华能进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工作,是由于黄鸿森先生的推荐,理由是“知识面广,中外文水平高”。黄鸿森的推荐则基于他曾在“清河翻译组”从事过翻译出版工作,对张文华的水平比较了解。

徐慰曾回忆说:

张文华过去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日本留学,当过解放前沈阳中央日报副总编辑,解放后受处理,长期搞翻译,当时正在山西一所煤矿中学教书。取得联系后他即来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班。我们曾正式去函该煤矿商调,未获答复。他到出版社后,社领导给予特殊待遇,提供给他一间房居住,每月报酬200元。

其中提到的“张文华就读于清华大学”,就与张福生的说法吻合了。实际上,如果翻阅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张文华的名字也曾多次出现。张文华即张露薇,1931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未毕业,在伪满洲国做过新京法政大学教授。他和季羡林、李长之,还有他们的德文老师杨丙辰教授交往甚多,一起听课、写文章和办文学报刊。

1935年,杨丙辰教授曾去开封河南大学做过短时间的校长,张露薇也随同前往。因此才有了季羡林1935年1月28日的日记记载“接到虎文的信,附有杨丙辰给他的信,说露薇在河大因待遇不如意,大肆咆哮,杨先生极为难,请虎文设法。”看来,张露薇发起脾气来,连老师也不认了。1949年以后,杨丙辰也曾供职于北京编译社,即张中行在《负暄琐话》中所说的“没有固定职业,只是给某处翻译些德文,一个月可以收入几十元,勉强能度日”,也算是与身在清河翻译组的学生张露薇再度“共事”吧。

从张文华的译作出版情况来看,他至少精通日语、英语、俄语和德语等。当时有报道称,他1943年至1944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研究所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了《万叶集》,但一时难觅踪影。他也曾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过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的译文等。

在张福生文中贴出的信中,张文华自认在清河翻译组期间翻译过高尔基的《苏联游记》,并校阅了《高尔基选集》中除了《俄罗斯童话》的所有其他作品。他也校阅过董秋斯翻译的托尔斯泰著《战争与和平》。

回到北京之后,他曾于1982年9月在知识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日汉成语词典》(与曲礼贤合编),于1994年8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口语词典》。

晋普山煤矿走访有了意外收获

笔者即通过山西的朋友多方查找,笔者的师妹、某部委出版社副总编马爱梅编审提到,她的大学同学王建国在晋城市打听到一个煤矿上的老人,80多岁,说知道张文华的下落。5月22日,笔者即与山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系主任薛月兵博士驱车前往晋城市,联系上王建国。我们三人一起去晋普山煤矿,到这位老人家中与之见面。

见面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位名叫马华的老人已经95岁高龄。新中国成立初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在外交学院工作,因1957年被打成右派来到晋普山煤矿。据他的讲述,张文华195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时,被甄别出了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历史问题而入狱,到1965年释放。1970年因为中苏关系紧张,从北京疏散到晋普山煤矿。

张文华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比如在著名作家从维熙长达20年的右派生涯中,晋普山煤矿是其最重要的一站。1970年5月,从和妻子张沪从山西的曲沃砖厂迁往晋普山煤矿,被安排到村里一农户家中落脚,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时间。他后来自述说:“我曾在山西一座名叫晋普山的超级瓦斯煤矿劳改,而我担任的是最为危险的瓦斯检查员工作。”这段难忘的经历也被他写到自传、回忆录当中,并成为他多部作品的创作题材。山西著名作家赵瑜曾到该煤矿采访,当地曾有老煤黑子对他说:“你知道吗?我们劳改的煤黑子中间,曾经出过一位作家,他叫从维熙。”

当然这座煤矿也并不是只给他一个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比如做过阎锡山联络官的抗战老兵康耀先,曾在《山西文史》杂志1996年第3期撰文《特赦国民党反革命犯回忆》,自述说:

山西地处内陆……我在晋普山煤矿就业被管制中,同工人级别工资,有探亲假,唯独没有公民权利。

1975年底,康耀先等30多名县团级以上的罪犯和反革命就业人员被矿领导宣布特赦。笔者推测,张文华应该也属于这一批。张文华与马华即被安排到晋普山煤矿子弟学校任教,后来专门辅导学生们高考。据马华讲述,张文华除了数学不能教之外,其他课程都能教。

关于张文华的归宿,并非终老于晋普山煤矿。言谈之间,马华老先生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线索:上世纪80年代初,张文华在未与单位商量妥当的情况下回到北京,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在90年代中期去世。这样算来,到他去世时,差不多是85岁的老人了。

虽然马华老先生仍在晋普山煤矿子弟学校教书到退休,他也在张文华的邀请下,参与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工作,并与张文华合作翻译了《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第一卷文艺复兴”。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织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让笔者为之感动的是,我们与马华老先生道别时,他特意送我一本《中外文化新视野》(黄山书社1992年9月初版),其中有他的一篇专文《俄国戏剧在中国》,署名“山西晋城马华”。

承担《大英百科全书》的工作任务

按徐慰曾的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虽未给张文华办理调动,但是待遇相当不错。其间,张文华因为一些个人要求未能得到解决,提出不拟继续参加“简编”工作,要回山西煤矿教书。主编刘尊棋还做了耐心的劝服工作,终于留住了他。

可惜的是,作为张文华来大百科社的推荐人,黄楠森在文章中并未涉及张文华。他提到北京编译社安排在大百科社就业的人员中,并无张文华的名字,应该是并未正式入职之故。

张文华不仅参与《简编》中文版的翻译工作,还是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主要负责“史学”部分条目的审校工作。在《简编》即将全部出版之际,上海的《辞书研究》特辟“《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专辑”,介绍该书在合作编纂过程中的情况和经验。张文华也发表了《尊重史实兼收并蓄》一文,开头即提到,“历史条目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按条数统计,共一万多条,仅次于地理。”如果加上交叉条目,则为数更多。关于张文华的能力,与之共事多年的徐慰曾的评价是“知识广博、中外文功底深厚,正是编译百科全书的专业人才。”

关于张文华的归宿,徐慰曾在《这是个好事情》中特撰专章“善待人才,为张文华同志料理后事”,将处理在岗不在编的张文华的后事作为他们“善待人才”的实例。刘尊棋曾在与张文华谈话的过程中,对他说:“你好好干,将来大百科会管你养老的事。”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张文华还为商务印书馆、军事科学院等单位搞翻译,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口语词典》。徐慰曾还邀请张文华承担《大英百科全书》的工作任务。

张文华虽然回到了北京,但早已与妻子离婚,两个孩子也与母亲居住。他只能住在廊坊的妹妹家。1994年7月28日,张文华突然摔倒猝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遵守了此前的承诺,联系到了他的家属,负责为他送别、火化。徐慰曾的想法是:“如果我们不能善待一切为百科事业作出贡献,特别像张老这样无依无靠的人,我们于心何安?”

笔者2018年夏天重新识别、注解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时,即对其中提到的张文华(张露薇)的经历感到好奇。当时给张文华做的脚注是:

张露薇(1910—?),原名文华。吉林宁安人。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理工学院。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未毕业。1932年底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第二年脱离并攻击左翼革命阵营,遭到鲁迅先生的驳斥。1936年3月担任《文学导报》主编,不久被迫退出。后改名贺志远,与杜衡等“第三种人”过从甚密。解放后被关押,刑满释放后一直住在山西。

虽然笔者对张文华1949年前的经历,比如他到日本留学还未充分熟悉,但是本文对其中“解放后被关押,刑满释放后一直住在山西”这一句也算是有了比较详细的交代。这一句实际引自与张露薇同学和共事过的革命作家马加对马蹄疾的讲述(参见马蹄疾的《张露薇其人其事》),房向东的《谁踢了一脚:鲁迅与右翼文人》等也从此说。而经过笔者的考证,张文华最后还是从山西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廊坊妹妹家落脚,但是最后去世还是在北京。

走笔至此,笔者虽然经过史料爬梳、实地走访等,对张文华这位翻译史上的“失踪者”的后期经历有了一定了解,但只是个开始,还有深度挖掘的必要。这里我只说一句:张文华当年攻击鲁迅和茅盾,曾被鲁迅先生讥为“张英雄”;他的若干历史问题也已有定论。不过,在当年的东北作家中,张文华应是比较有文学成就的一个,其专业能力不应被埋没。

文并供图/叶新(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首批纸质版图书集中面市
中国新闻网 2024-01-14
新东方大愚文化携手百科社,发布点读版《DK儿童百科全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0
刘慈欣:“未来学”应首先被列入科普科幻教育体系
中国新闻网 2023-11-27
新知|图解万物,透视科学《国家地理图解万物大百科》带你看见大千世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5
新知|18大领域关键学科全覆盖,为孩子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打好未来学习地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5
讲述音乐背后故事的百科全书 《音乐史》推出
中国新闻网 2023-06-12
人文|探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4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集中发布
新华社 2023-0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