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的全民战疫行动中,接种疫苗堪称一道非常关键的分水岭。据相关报道,疫苗接种率要达到70%-80%才能构建免疫屏障,或者说才能有效地战胜新冠病毒,我们才能摘下口罩,恢复以往的生活!特别是随着安徽、辽宁、广州等地陆续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后,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又迎来一波小“高峰”。而在只需接种一针即可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出现之后,很多关于接种新冠疫苗的疑问、谣言也随之增多:打完针之后有哪些禁忌?打针之后发现怀孕了,孩子能要吗?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如何说。
01
安全性和有效性
判断疫苗的两大标准
疫苗是人类战胜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在保护人类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疫苗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病原体成分,另一种是佐剂部分。病原体成分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病原体的保护性应答,提供了疫苗保护的疾病特异性;佐剂是某种与疾病无关的成分,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性。
通常情况下,评价一种疫苗的“好坏”有很多专业指标,这些指标也一定会影响不同疫苗的使用方法。与使用药物治疗疾病、修复患病的机体健康不同,人类使用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健康人群避免罹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安全性就成为疫苗的第一指标;而任何保护人类健康的疫苗和药物都应该有效,有效性是疫苗选择的第二个指标。
对于灭活疫苗或者重组蛋白疫苗,加强免疫是提高有效性的常用方法,也就是注射一次和注射二次。疫苗中的病原体组分初次进入机体,能够激活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产生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的特点是半衰期短,在体内存在的时间短,同时留下免疫记忆细胞;当病原体或疫苗再次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时,参与应答的主要是初次免疫应答保存下来的免疫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应答反应速度快,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半衰期长的IgG,在体内维持时间长,这是我们需要的免疫效果。因此,人们常通过加强免疫诱导产生免疫记忆细胞来提高疫苗的保护效率。多次注射的缺点主要是增加了注射成本和受者的应答反应。
按照一般免疫应答的规律,疫苗第一次注射6-8周后即可接受再次加强免疫。疫苗的注射剂量、方法和时间间隔是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得出的,不同厂家的疫苗可能略有差异。另外需要注意,不同厂家的疫苗抗原成分可能不尽相同,不建议在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中分别采用来自不同厂家的疫苗。
疫苗的保护时间主要受病原体抗原性质影响,不同的疾病存在极大差异;同一疾病的不同作用方式的疫苗也存在差异,通常是由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来确定疫苗的有效保护时间。
02
接种后的反应大多轻微
禁忌症与其他疫苗类似
杀灭病毒的化学药至今尚未获得突破,疫苗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战胜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疫苗接种是人为将病原体组分引入机体的过程,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特异性保护。这一过程不是通常的疾病过程,机体的反应很轻微,大多数接种疫苗的人并不需要特殊关注,更无需过度紧张。一般情况下,尽量保持正常生活状态,应避免剧烈运动、大量饮酒、过度疲劳、过度饮用兴奋性饮料等行为。若出现轻微的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反应症状,也无需治疗,可适当休息,多饮水。如果体温过高或持续不退,全身症状特别剧烈时,可就医或对症治疗。
目前,我国的新冠疫苗接种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自愿进行的,接种者可到有关部门指定地点免费接种。一般接受第一针疫苗注射的同时就预约第二针注射的时间和地点。如果由于特殊原因,接受第一针注射后必须离开该城市,第二针可以在其它城市或地区进行接种,但要求使用相同厂家生产的相同疫苗。
疫苗的接种方案是一个严肃科学问题,专业术语称为“疫苗免疫计划”,是由科技人员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确定的。包括疫苗注射的各种问题,如注射方式、剂量、注射时间、注射次数、保护人群和禁忌症等。
我国目前使用的新冠疫苗的禁忌症与其他疫苗类似,如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等基础病,心、肝、肾、脑等器官严重的疾病,过敏性疾病、严重的精神疾病,发热、感冒等疾病状态,怀孕、哺乳等特殊的生理状态,都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的注射人群目前不包括儿童。
疫苗是否会对胚胎产生有害影响?这是很多备孕人群关注的焦点。对此,现阶段尚无确定答案。因为这需要可靠的临床前实验和临床应用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验证,没有获得上述实验研究的确切结果的疫苗,是不会被推荐给孕妇使用的。胚胎发育早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胎儿发育畸形,疫苗注射有可能成为这种不良刺激,因此多数疫苗是不被推荐给孕妇使用的。注射疫苗与妊娠冲突时,一定要与专科医生讨论是否继续或结束妊娠。
03
新冠疫苗保护率达到75%
注射疫苗后仍需做好个人防护
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针对该病毒的疫苗也刚刚进入临床应用,病毒、疫苗相关的特殊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新冠疫苗对人群的保护作用是肯定的,注射疫苗后大部分人群可以获得有效的保护,不再发病;即使少部分发病的人群也表现为临床轻症患者,极少有重症临床患者。从目前的研究报告来看,我国疫苗的保护率大约为75%左右,也就是说打过疫苗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仍然可能感染病毒。
另外还发现,病毒已经出现了变异株,现有疫苗对变异株的作用还有待研究。注射疫苗后仍然可能感染病毒应该不是个例,只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疾病发生的风险。注射疫苗后仍然需要注意个人防护,遵守公共场所的防护规定。
关于一些网络传闻中提到的“接种疫苗后的人自己没事儿却把病毒传给别人”,应该就属于接种后被感染的情况。新冠患者的轻症患者中有一部分没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或症状非常轻微,不易被患者自我感觉发现,但核酸检测呈阳性,这一部分患者被称为无症状感染者。他们确实感染了新冠病毒,只是自己表现轻微而没有察觉,之后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但被感染的其他人的临床表现却不一定仍然还是轻微的。
04
接种一次新冠疫苗
起效时间不低于六个月
人类生存的空间充斥着无数微生物,虽然其中仅很少部分是对人类有害的病原微生物,但这些病原微生物无时无刻都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了争夺食物、生存空间和繁衍延续的机会,人类与各物种种群之间相互斗争,这个过程是十分惨烈的。相对个体而言,是你死我活;相对群体而言,是和谐共存。为了战胜对方,各尽所能、奇招叠出,病原微生物不断修炼自己的毒力和侵袭力,增加所致疾病的严重性和提高致病的能力;人类则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了复杂的免疫系统,建立了自身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防护屏障。同时,人类还制备了各种药物和疫苗帮助自己。
人类应用疫苗战胜传染性疾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最早是发现接触了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罹患天花这一严重的传染病,随后牛痘被广泛用于预防天花并获得了巨大成功。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应用牛痘疫苗战胜了天花,天花成为人类依靠接种疫苗消灭的首个传染性疾病。在化学药物治疗病毒效果不可靠的今天,疫苗已经被认为是人类战胜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
人类为了保护自己,不断接种各种疫苗。中国的卫生防疫管理部门根据我国的传染病发病情况制定了严格的防疫政策,又称计划免疫。每个公民从出生开始,就被要求接种17种疫苗,来预防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为了详细告知各种疫苗的接种安排,会给每个新生儿家庭发放一本预防手册,提示在不同时间,接受各种疫苗注射。
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组成不同,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不同;机体产生的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也存在差异,持续的时间也不同。疫苗的保护作用可以是持续终身的(如天花疫苗),也可以是持续一段时间的(如肝炎疫苗)。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疫苗研究和临床应用时间较短,疫苗的保护时间尚未十分明确,从文献报告来看应该不低于6个月。具体的保护持续时长,一般是通过检测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新冠病毒抗体持续成长的时间来评估群体保护状态,这一工作需要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在疫苗注射后3-5年才能够完成。
作者 | 高 扬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免疫学会副秘书长
审核 | 王 辉 新乡医学院副院长 教授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