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五千委员齐参与,助力分类新时尚”专项民主监督活动日前形成专项监督报告,委员们建议完善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应在每个居住小区(村)至少设置一处可回收物交投点。
今年5月,市政协启动“五千委员齐参与,助力分类新时尚”专项民主监督活动,组织各级政协委员围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聚焦身边、周边、路边,与市区政府部门、街道社区负责人、物业代表、居民代表等座谈交流,深入各类垃圾处理场站等调研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情况,日前形成了《北京市政协关于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专项监督报告》。
报告指出,目前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家庭厨余分出量大幅提升。据统计,今年9月,本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达到每天3837吨,是《条例》实施前每天309吨的12倍多,厨余垃圾质量达标的桶站数达到70%以上。其他垃圾清运量明显下降,同比下降30%左右,执法检查和市级抽查的问题率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44座,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每天32711吨,生活垃圾通过焚烧生化等资源化方式处理量占比从2017年的50.85%提高到2020年7月的72.07%,填埋处理量占比从49.15%下降至27.93%,工艺更为合理,结构更加优化。
委员在监督中发现,本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布缺乏统一规划,无法实现区域全覆盖,登记在册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2380家,但在经营状态的只有1015家。委员们建议,应由街道(乡镇)统筹,居委会或小区物业负责,在每个居住小区(村)至少设置一处可回收物交投点,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将可回收物交由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收集运输,并签订服务合同。由区级统筹,街道(乡镇)负责,在每个街道(乡镇)至少设置一处可回收物中转站,承担辖区内包括废玻璃、废泡沫塑料、废纺织品、大件垃圾等在内的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工作,形成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委员们在民主监督中还发现,受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厨余垃圾“破袋”问题。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市民提出破袋十分麻烦,这一过程不仅容易弄脏双手,还会导致垃圾桶异味问题加重。委员们建议应完善可降解塑料袋产品标准及使用规范,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厨余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中来。
此外,委员们在民主监督过程中发现,自《条例》实施以来市主管部门逐步形成了以“厨余垃圾分出率”作为区域垃圾分类情况的评判标准,在本阶段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同时要注意园林绿化等用地对厨余垃圾处理后产生的肥料和沼渣总量的消纳能力,以及相关单位自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问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