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影响下,本应在人艺舞台上演的《全家福》、《古玩》、《朱丽小姐》等话剧纷纷退票下线。今年正值人艺成立68周年,没有演出的人艺,在疫情期间如何工作?如何让演员“蓄力”,再为观众带来好的作品?有哪些新作品正在准备?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任鸣。
北青报:人艺曾经办“团带班”,培养出杨立新、宋丹丹、冯远征等知名演员。去年再招“学员班”,这两者是一样的吗?请介绍一下。
任鸣:我们此次开设的“学员班”,和我们之前自己培养人才的“团带班”、和艺术院校联合招生的“合办班”等,都不同。首先,打破了地域限制,面向全国招生。其次,扩大了年龄的范围,从22岁至45岁的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话剧、影视表演方向的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在选拔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组织专业初试、专业复试、笔试、面试等程序对学员们进行了严格的考试筛选。
北青报:为什么办“学员班”?学员毕业后能做什么?
任鸣:明年,新的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将正式投入使用。到时候,会有5个剧场同时运营,这也对我们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在“团队班”后,时隔多年我们再次面向社会大规模选拔人才。就是为了突破引进应届毕业生的常规做法,是一次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学员班”的学员经过一年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培训合格的学员将被择优录用为北京人艺签约制演员,走上北京人艺的舞台。
北青报:疫情期间“学员班”如何上课?如何保证教育质量?
任鸣:在疫情期间,为了避免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我们都是通过线上网络教学的方式。学员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每天在网络上进行集中的专业训练与交流,积极恢复状态,已经完成了阶段性汇报,完成了《窝头会馆》与《正红旗下》的剧本朗读。在网上,濮存昕、冯远征等人艺演员,对学员进行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从基本功到业务课。
北青报:今年您上会带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任鸣:今年我比较关注加强导演人才培养建设这方面。戏剧导演、话剧导演,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是灵魂人物。希望可以恢复或者加设国家层面的导演奖,颁给年轻的、优秀的导演,通过奖项的设立,可以调动导演人才得到更高的肯定,调动积极性。这样良性的循环,可以强有力地增强导演人才队伍的建设。
北青报:人艺大概多久可以恢复演出?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观众如何走进剧院?
任鸣:6月12日,是人艺成立68周年的纪念日。在当天,我们会在首都剧场进行庆祝活动,并且线上进行直播。但活动都是在疫情防控措施下进行的。如果,到时候疫情防控条件允许,我们也会邀请部分观众走进剧院。
北青报:人艺还将推出哪些新剧?会不会推出与医务工作者有关的戏剧?
任鸣:目前,我们正在讨论两部戏剧,一部名为《香山之夜》,导演是我本人,这是一部红色题材的戏剧。另一部,是名为《阳光下的葡萄干》的国外优秀剧作,导演英达。等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条件允许,会马上排练,尽快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一直有一个想法,想排一个与医务工作者有关的戏剧作品,一直在收集素材,但艺术创作都会有一个过程,还在策划阶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编辑/熊颖琪
校对/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