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读书|这几本书,风靡70年,说透了每个国人的秘密
诗词天地 2022-11-19 20:00

有一个人,即使你从来没见过,却比你更懂你生活的社会。

因为他太懂中国人了!

他同鲁迅先生一样,曾弃医从文,用尽一生去了解国人;

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国际人类学最高奖赫胥黎奖章的中国人。

他,就是费孝通。

王小波、李银河、许倬云、余世存、张维迎、温铁军、许知远、项飙、吴晓波、梁文道、罗翔等学者、名人都深受他的影响。

可以说,读懂了费孝通,就读懂了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读懂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社会。

费孝通,这位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人,一生著作等身,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他首版于1948年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乡土中国》。

这本书可谓国内出版史上的奇迹:一个月就被销售一空,月月加印。印到现在74年,仍然是豆瓣9.6的神作。

前两年刚被纳入语文教材,成为高一学生的必读必修。

2020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更是将这本书作为送给入学学子的必读书目。

邱勇在信中写到:

“《乡土中国》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费孝通学长基于大量扎实的社会调查,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寻了家国乡土深处的文化根脉。

阅读这本《乡土中国》一定能让你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有更深厚的感知,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有更深刻的体悟。”

很少有人知道,费孝通先生除了《乡土中国》,还有三本书,也不得不读:《乡土重建》《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如果说《乡土中国》像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素描长卷,那么《乡土重建》则触及到当年中国从贫弱凋敝到复兴繁荣的根本思路。

《生育制度》则讲透了中国式婚姻的本质,如果你对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有所疑惑,都可以翻开这本书找答案。

《江村经济》彻底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凭着这本书,费孝通获得了赫胥黎奖章。

真正的好书向来是历久弥新的,每一次阅读都能找到新的启发,费孝通的书就是这样。

原本以为这都是枯燥的学术理论,没想到,一打开满满都是接地气的现实生活。我们社会中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都可以在这套书,找到答案:

为什么父母要催婚?

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

为什么中国人办事要送礼?

为什么大人物都喜欢打官腔?

这套书剖析中国社会的结构,发展脉络,解读我们的文化行为和人情世故,挖掘到了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文化根源。

如果你还没有遇到一本书,让你醍醐灌顶,强烈地建议你读一读这套《费孝通作品集》:《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江村经济》,四本书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没有一句废话,道破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费孝通曾是20世纪40年代红得发紫的散文大家。

这套书乍一看内容深奥晦涩,其实语言通俗易懂、简洁生动,文笔带着散文性的优美,与故事性的哲理,实在是太好读了!

随便一翻,就是满满的金句:

“快乐是人生的至境,知足是达到这境界的手段。”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他还融入了历史、哲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的精辟见解,把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权力结构、性格底气、人际交往、道德婚姻、思维模式层层拨开,令人拍手叫绝。

出版至今70多年,永远有读者为费孝通所深深折服。

用脚本丈量中国 用一生了解国人

费孝通先生曾说:我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1939年,费孝通出版了一部震惊中外的作品——《江村经济》。这本书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42年后,正是凭着这本书,费孝通获得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那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江村经济》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通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

费孝通青年时的照片

很少有人知道,这本《江村经济》的写作之初,其实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1935年秋天,费孝通与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做实地调查,在翻山越岭中,费孝通误入猎户为捕捉野兽而设的陷阱,王同惠为了救他,不慎坠渊身亡。

第二年开春,为了抚平伤痛,费孝通来到江村,他拄着双拐,串门访户、走田头、进工厂、坐航船、观商埠,进行了系统的社会调查,《江村经济》就是这次调查结出来的成果。

有人说,“你要了解现实的中国,《江村经济》是你的窗户。”

1978年的中国经济大改革,由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也正是从这里萌芽。

《江村经济》之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这些书,都是通过费孝通一步一脚印,实地调查走出来的。

他是真正的曾用脚本丈量中国的大师。正因如此,每一个字都带着对国人深深地眷恋与热爱。

他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二十六次回访江村……

越是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他去得越多。他把自己在山川大地上的行走,变成了山川大地的一部分,用一生去了解国人。

有一次费孝通考察外婆家甪直,古镇上有个穿着蓝印花布的老人家,躲在门洞后不肯出来。

费孝通忧心忡忡,他对随行人员说,“老人不敢出来,是她觉得她那一套不行了,不能出来见人。这是文化自卑感,文化要走了。不是人家要淘汰你,而是你自己对自己没信心,对文化没信心了。”

“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许多我们特有的东西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疑难问题。”

费孝通认为我们应该“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

费孝通的文字就是这样,从《江村经济》开始,到《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文字扎根于大地,从现实中而来,最终回归于解决现实问题,每个人阅读它,都会有所收益。

为什么今天仍要阅读费孝通?

因为费孝通的文字,具有一种几乎不朽的生命力。

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不过时!

随便翻翻他的作品,就能发现无数醍醐灌顶的金句: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

“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他对国人的剖析,太过彻底,句句透彻,针针见血。

看他的文字,就好像一位智慧通透的老者在跟你闲聊家常,举重若轻,三言两语间,就拨云见日地将告诉你当下中国的社会为何如此?国人的性格如何形成?你困惑的问题从何而来?

想明白了原因,然后,你也就明白了该如何做。

比如,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人有很多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我们习惯讲“土生土长”“落叶归根”;讲“天涯若比邻”“出门靠朋友”;远行的游子会在行囊里装一抔故乡的泥土,以解决“水土不服”之症。

这都是因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乡土性”。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所以想真正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就要先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

还有,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混圈子?

《乡土中国》中就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差序格局”。

意思是,在亲属关系、人缘关系中,以自己为核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越推越远,并且收放自容的社会格局。

你被圈子排挤在外,很多事,自然就不好办。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试图勾画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规范,而在《乡土重建》中,他以分析中国乡土社会问题症结为基础,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

《乡土重建》所探究的问题,比如“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资本从哪里来”等,放在当下也十分适用。

而关于中国式婚姻的真相,则要看《生育制度》,读了它,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父母总是催婚?为什么说结婚不是一件私事?

费孝通认为,夫妻关系有两种偏重:一种偏重感情协调、兴味相投,一种偏重家庭事务合作,理想的夫妇当然是两者兼得。而究竟是哪一种偏重方向,主要看生活水平高低。

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是种族繁衍的人为保障。换句话说婚姻的底层是亲子关系,而不是两性关系。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荐书|有关龙,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8
荐书|有关龙,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8
对谈|夏尔巴人也说西南官话,你信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1
读书|张五常:对我影响最大的四本书
现代大学网 2023-06-03
生活|用三本书讲述三个关于疾病的故事,讲透了每个人的希望、绝望与救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