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50后”艺术家共聚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13 21:57

“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二)”12月11日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展。展览以“写意性”为研究切面,试图分别探索与呈现20世纪从30到70各个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于“写意性”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代际特征。

微信图片_202112132154351.jpg

此前“高峰之路”系列展的首展,即围绕一批“30后”“40后”艺术家展开,展览上各位艺术家就当下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表明了“高峰之路”展览举办的时代意义,及针对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的必要性。此次展览将关注的重点投向“50后”艺术家:许钦松、王仁华、冯远、马国强、苗再新、田黎明、范扬、老圃、张志民、孔维克、马书林、白云乡、马海方、胡石、林容生、陈钰铭、李洋、喻国玮、陈辉,希望在呈现每位艺术家个性化创作的同时,也能让观众领略“50后”艺术家们对中国画中“笔墨”“写意性”的探索与试验。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曾参与了几次“高峰之路”展览,对本次展览,他表示:“‘高峰之路’展称得上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下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一个积极探索与回应。今天展览所聚焦的‘50后’这批艺术家,应该是当下中国画界‘扛鼎’的一代人,他们大都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在40余年的艺术探索之路上,已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且每个人对艺术、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探索和表达,都在不断向前演进着。他们一步步走来,每个人每个阶段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变化,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大家对于中国画在今天如何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如何更好的展现中国画的写意性,如何充分调动笔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他们每位艺术家也都已是‘桃李满天下’,对后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我想今天《中国美术报》能够通过这样一场展览,为我们集中呈现这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

微信图片_202112132154352.jpg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马书林表示,“《中国美术报》的‘高峰之路’展览很有意义,不仅将不同年龄段的中国画家集合在一起,举办了一场场展览,更在于它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画家该如何应对新时代下中国画、中国笔墨的发展。今天的展览,当然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向同行同道学习的机会,让我在交流中,更切实的领悟了中国画画家该如何在创作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时代,该如何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性来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作品。总而言之,就是不能将笔墨程式化、套路化,不能用前人的眼睛来看今天的世界,而应该用自己的眼睛捕捉当下鲜活的时代生活,让笔墨真正为我所用。”

在展览现场,艺术家们一致肯定了“高峰之路”展的品质,对中国画中的笔墨问题、写意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和全方位的探索与梳理。对此,参展艺术家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在接受采访中谈到:“笔墨所承载的最终意义,不在于说一笔一墨、一招一式就能够体现出画面的精神气质,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形成一个能够表达意境、表达作者修养的,非常有秩序、有品位、有风格的完整画面。一谈到笔墨,往往会谈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浓淡干湿、顿挫提按,但是中国的笔墨更多的还是要展现出一种意境、情趣,包括画家的修养,这些内容无疑承载着艺术家生命的体验、文史哲的积累,以及对于人文情怀的感悟,我们每一位中国画的创作者都要力争创作出独立的、个性的、有时代感和民族性的绘画创作,向着高峰之路迈进。”

“高峰之路”展已然为观众呈现出“30后”“40后”“50后”艺术家于中国画写意性探索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期待随后展开的关于“60后”“70后”艺术家的探索,能够带有更为鲜明的当下气息,能够让人们看到成长于电子图像时代的艺术家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彰显新时代中国画笔墨的魅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岩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15位艺术家110件展品亮相国博,“笔墨新章——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2
观展 | 徐铭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2
到中国国家画院,看郭子良笔下的现代中国画图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4
“一脉相承”当代中国画学术交流网络展今日开幕
扬子晚报 2023-08-06
“画马人”刘勃舒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