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与电声摇滚跨界,唢呐也可以吹《菊次郎的夏天》
澎湃新闻 2020-11-29 17:46

人们对唢呐的传统印象来自婚丧嫁娶,没想到,唢呐还能吹《菊次郎的夏天》这样洋派的曲子。

11月28日晚,由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姜峰、闫晋龙等领衔的“唢呐也摇滚”在上海思南公馆登场,一场唢呐与电声摇滚的跨界,为2020“思南赏艺会”完美收官。

漫漫冬日寒夜,“思南赏艺会”的大门面向观众完全敞开,观众和唢呐“零距离”,颠覆了他们对唢呐的印象,也点燃了他们对海派民乐的热情。

从《鸽子》《超越》到《凤舞》,闫晋龙边演出边向观众普及唢呐这件乐器。

“唢呐其实是外国乐器,最早由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最后扎根了下来。”闫晋龙说,唢呐声音太亮,很多人学起来会有顾虑,还有很多人学到一半半途而废,因为它的音准太难掌握,还有单吐、双吐、三吐等技巧,难度不容小觑。

闫晋龙9岁开始学唢呐,从小成长于山西农村,北方人听惯了唢呐,倒也没觉得吵,反而很喜欢。来上海12年,闫晋龙没想到,上海邻居也喜欢听。

“他问,你是哪个单位的?我说,上海民族乐团。他说,你们是职业的呀,难怪我听了也没觉得吵。”在怎么避免扰民上,闫晋龙有一些小妙招,中午一点到三点以及晚上八点以后不要练琴,平时练习呢,他会把家里的衣柜全打开,很多音便被吸走了,他吹起来也自如了。

戴墨镜、穿皮衣、一脸酷酷的姜峰,则让唢呐、管子等民乐器说“外国话”,吹起了《菊次郎的夏天》和《Hey Jude》。

《菊次郎的夏天》来自北野武的同名电影,典型的日式“小清新”。今年上半年,姜峰在视频app上听到一个小男孩吹唢呐,吹的正是《菊次郎的夏天》。视频发布后短短两三天内,很多朋友甚至多年没联系的旧友,一个接一个给他弹视频。

“我都不知道怎么回复,触动还是蛮大的。”不久,姜峰找到制作人黄俊凯商量新作,原本想原创新曲,又怕纯原创触不到观众的心,干脆改编了《菊次郎的夏天》,没想到,演出效果很好。

“念书时,我有段时间正值叛逆期,特别喜欢一支北欧的摇滚乐队,听他们的音乐就很上头,还留长头发、穿皮衣、戴耳钉。”

从小,姜峰对摇滚乐一往情深,这也是为什么他会选择演绎披头士的《Hey Jude》。这首曲子旋律朗朗上口,是披头士知名度最高的一首代表作,但很多人误以为,Jude是一个女生的名字,“其实是约翰·列侬给5岁的儿子写的,告诉他,你未来的人生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应该怎么样去面对,非常励志。”

2020“思南赏艺会”由上海民族乐团、思南公馆共同承办,主题是“地球村民乐奇遇——民乐世界之旅”。

10月以来,双方策划了“打动全世界”“二胡奇遇”“ 一往‘琴’‘笙’”“极‘笛’之风”“横的琴私语竖的琴”“ 弹卡林卡的‘阮’妹子”“琵琶环游记”“唢呐也摇滚”等8场音乐活动,均向市民开放预约。

目前,“思南赏艺会”已经办到第三届,明年将继续与观众见面。

文/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旺珍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海上生民乐》驻演百场 成就海派民乐新传奇
中国新闻网 2023-08-07
京演集团“人才演出季”玩跨界:民歌推摇滚爵士版,曲艺团说起脱口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07
跨界、出圈!不断变“潮”的中国民乐从国内火到了海外
文汇报 2021-08-06
脱口秀已穿越“次元壁” 与多种艺术形式跨界融合
北京晚报 2021-08-03
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
新华社 2021-06-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