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2 07:18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艰巨课题面前,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建设成为关键一招。北京要在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上求突破,重点要建好用好水库等控制性工程,完善山区道路、房屋等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切实提高防汛抗洪能力。要立足北京水系特点,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按照“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原则,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保障首都防洪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月10日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大量农田和民房被冲毁,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目前,受灾地区正抓紧抓实恢复重建工程、加快复工复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动灾后重建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在北京,275所受灾学校如期开学;因特大暴雨受损的电力设施供电能力全部恢复,为门头沟、房山等地区群众温暖过冬提供了电力保障;受极端强降雨影响的28条道路恢复重建工程已全面开工。其中,石担路等8条道路今年年底完工,受损较严重的20条道路计划明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永定河干流堤防水毁修复工程、永定河滞洪水库水毁修复工程将在2024年汛期到来前完工。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灾后重建思路,北京正紧锣密鼓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受灾群众安心安全、安居乐业。

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恢复重建要全面系统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摸清群众需求,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一方面要把吃、喝、住、行、就业、教育等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大小事情考虑得更细致、更周全一些,不留一丝纰漏;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群众重建受损房屋的便利性,科学谋划重建工程选址,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让所有修复重建工程既安全稳妥又便利群众生活。金融机构要优化简化相关程序,继续加强对受灾地区的信贷支持,持续做好返贫风险排查,努力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

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要坚持系统观念。只有上下贯通、内外协同,才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掌握主动权。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切合实际的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也需要同步编制好、落实好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既需要优先抓好房屋修缮重建,完成“煤改清洁能源”受损设施维修,让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也需要加紧压茬推进恢复重建类项目建设;既需要系统安排好年底任务收官和明年工作开局,也需要对灾情继续深入复盘总结,有针对性提升整体灾害防御能力。恢复重建只有与韧性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百千工程”等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安全发展样板、高质量发展样板、宜居生活样板。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艰巨课题面前,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建设成为关键一招。北京要在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上求突破,重点要建好用好水库等控制性工程,完善山区道路、房屋等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切实提高防汛抗洪能力。要立足北京水系特点,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按照“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原则,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保障首都防洪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城区要“一点一策”开展内涝治理,强化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提高风险预测预报预警能力,落实直达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要通过优化镇街应急队伍,配备必要装备,夯实基层应急能力。与此同时,科学布局“平急两用”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做到有备无患。

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北京高质量发展、韧性城市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综合治理,我们一定能夺取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两会速递 | 高质量落实灾后重建项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李强在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检查指导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新华社 2023-12-24
把群众冷暖时刻记心头
新华社 2023-11-21
门头沟区灾后重建工作稳步推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8
昌平区多措并举加快灾后重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