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邓宏魁、董进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常凯、陈天石等26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马蒂亚斯·谢弗勒、新井健生等10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57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112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度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连续第六年超过半数;全部获奖者中,45岁及以下青年占比超过一半。
“中关村奖”凸显标杆人才导向作用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旨在奖励为本市重点发展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本届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致力于开发调控细胞命运的新方法,并基于干细胞技术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的新策略,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提供了细胞命运调控的全新手段,突破了功能细胞制备的关键瓶颈。在此基础上,与临床团队合作开展了患者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功能性治愈。他的工作有助于推动我国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转化应用,为我国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位获奖者是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究员董进,他主持研发了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包括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芯片与“动态自适应、可装配”的新型区块链架构,突破了超大规模区块链网络应用的算力与安全瓶颈,实现我国自主可控区块链底层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还作为技术总设计师推动建设国家级区块链网络,支撑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基础研究成果持续涌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2024年度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9.5%,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健康等前沿领域,一批基础性、原创性成果集中涌现,为构建北京原始创新策源地筑牢根基。
以荣获本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材料基因技术揭示高温超导普适物理规律”项目为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立足材料基因工程的理念与核心技术,发展出系列单变量精准调控技术,开辟独具特色的高通量超导研究范式,揭示高温超导转变温度与奇异的线性电阻间存在普适物理规律,迈出高温超导机理认识从定性到定量的关键一步,助力先进超导薄膜技术落地转化。
获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2024年度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连续第六年超半数,说明在京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持续增强。
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面向智能显示的先进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由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突破载流子分区调控的氧化物堆叠晶体管、铜界面合金堆叠结构的高电导布线、强驱动高稳定性双栅器件堆叠结构等氧化物显示面板关键技术,显著提升器件寿命和产品分辨率,降低产品功耗,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发展,提升了我国显示产业市场竞争力。
高层次青年人才支撑创新生态
近年来,本市持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2024年度全部获奖者中,45岁及以下青年占比超一半,青年人才持续焕发科技领域新生机。
例如在荣获本届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多维域无人飞行器空地协同通信理论与方法”项目中,北京理工大学“85后”胡晗等人发现空地信道统计可控规律及空地通信频谱效率极限,提出语义驱动的空地视频通信智能调控理论,推动无人飞行器空地通信等领域发展,在洪涝灾害监测、边境巡检等任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