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实验室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发现大脑中一种名为腺苷的信号分子,是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产生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核心通路,并基于此提出“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 (aIH),实现安全、可控地诱发大脑内腺苷释放,从而达到显著抗抑郁效果。
抑郁症是临床精神病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氯胺酮与电休克治疗是已知能够产生持久抗抑郁效果的两种干预手段。但氯胺酮可能带来解离等神经副作用,且具有较强的成瘾性;而电休克则可能带来短期失忆、健忘,甚至认识受损等严重副作用。正是由于这两类治疗手段背后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长期不明,极大限制了更安全、更有效疗法的开发。
北京脑所的研究团队借助基因编码腺苷探针GRABado和光纤光度测量技术,实现了小鼠脑区腺苷浓度的实时监测。实验发现,氯胺酮和电休克治疗均能快速且持续升高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的腺苷水平,而这一区域正是情绪调节的关键脑区。通过遗传学与药理学验证,研究团队确认腺苷A1和A2A受体是抗抑郁效应的必需条件,敲除或阻断这两种受体后,两种疗法的抗抑郁作用均完全消失。此项研究还深入探索了氯胺酮提升细胞外腺苷水平的来源,勾勒出一条新通路:氯胺酮通过直接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增加细胞内腺苷,进而通过核苷转运体释放至细胞外。
此外,研究者探索了非药物手段提升脑内腺苷的治疗潜力。研究发现,一种可控的急性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能够安全地诱发内侧前额叶皮层内的腺苷释放,并在抑郁模型小鼠中产生依赖于A1和A2A受体的快速抗抑郁效应。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快速抗抑郁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新一代基于腺苷信号调控的、副作用更小的抗抑郁策略(包括小分子药物与非药物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明确的靶点。
供图/北京脑所
图说: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诱导内侧前额叶皮层腺苷激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