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首届“中国—西班牙文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举办期间,“对焦:中国—西班牙文明互鉴造型艺术展”同步展出。
本次展览展出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的代表性作品80余件。展览以艺术为镜,聚焦两大文明的审美共鸣;以作品为桥梁,打破文化的壁垒与隔阂。西班牙的壮阔里藏着艺术的基因:加利西亚的云雾山脉、卡斯蒂利亚的嶙峋岩石、格拉纳达的汩汩清泉,与华夏大地的水墨意境隔空相望,共同讲述着彼此对美的追寻。

展览现场,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华三向西班牙的几位参会嘉宾介绍了他创作的界画《京城之脊》。在作品构思和草图绘制过程中,他与创作团队刻意消除了绘画中通常无法回避的绘画透视关系,以散点透视构建出北京中轴线的完整画面。在绘画表现上,他们激活了传统绘画中最适于表现亭台楼阁的中国古典界画的技艺技法,不遗余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采用传统中国画形制、工具与材料,以繁复入微的传统界画技艺技法,结合新材料与新技法,以现代审美观照全局,以精准的造型、华丽的色彩,完美呈现了北京中轴线恢宏的视觉图景。
展览还展出了王呈祥的作品《屋里屋外之二十》,以写意的笔触与浓烈的色彩,定格了街巷里的生活瞬间。建筑的暖黄与树荫的冷蓝碰撞,路面的灰调里揉入光影的斑斓,厚重的油彩堆叠出肌理,既保留了老城区的复古质感,又以明快色调消解了岁月的陈旧,让日常街巷透出鲜活的艺术张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则围绕“中国—西班牙文明互鉴”主题开展对话交流,以期推动两大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互信、交流与互鉴。开幕式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与中华古典音乐社共同带来暖场演出《让我们荡起双桨》《鸽子》。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教授杨慧林提出,当前文明对话应推动从文化间到文化内的转向,从而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与优越,实现更深层次的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存;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拉奎尔·蒙赫·阿尔法罗以“爱”为脉络,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及艺术家交流实例的讲述,论证了文明交流的核心在于发现、尊重、钦慕和共同成长;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以“无边的现实主义”为核心,对比了中国“山水”艺术的内向观与西班牙“骑士”精神的外向观,探讨现实主义对当下的启示,倡导主动拥抱技术、创造符合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现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振江从中西交流重要典籍《明心宝鉴》中引入,回顾了中西文化交流及中西典籍翻译的历史。
当天下午,三个专题研讨会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从艺术、文学、语言学等不同领域出发,围绕“人与自然:中西艺术中的世界再现”“西语文学中的世界图景:经验·叙事·价值”“西班牙语语言学前沿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