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要在便捷办卡与反诈间找到平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05 10:32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在线下办理电话卡时,被电信营业网点要求提供额外证明材料,有的还需预存千元不等的话费。有媒体记者实测移动、联通和电信在多个城市的线下营业厅办卡业务时发现,他们的审核标准差异显著——有些城市的营业厅仅要求本人带身份证即可办卡,有些则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更有甚者,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审核本人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面对质疑,营业厅工作人员多以“反诈需要”回应。当前电信网络诈骗高发,运营商确实承担着源头管控责任。通过提高办卡门槛限制诈骗分子批量获取电话卡,在技术手段不足的阶段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当“反诈”成为唯一解释时,具体政策依据却屡屡“说不清楚”。比如有客服称“应反诈要求”,但却无法提供文件依据,也有工作人员提及“工信部规定”,却指不出具体条款,这种模糊说辞暴露出执行相关措施的随意性。

必须看到,这种“为反诈而反诈”的严格审核,已对普通用户造成不小的困扰。比如,异地务工人员可能因无法提供本地工作证明被拒之门外,小微创业者可能因营业执照缺失被迫预存高额话费,本地居民办卡可能会为提交各种证明材料而多跑了几趟。这些额外材料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还会让“办张电话卡”从日常小事变成了复杂任务。当办卡门槛高于实际风险时,所谓“防诈骗”就容易产生“防用户”的现实结果。

更需追问的是,在“反诈”名义下,可能存在的利益捆绑问题。比如有营业厅要求预存高额话费,有的将预存金额与套餐绑定,这种“材料+预存”的双重要求,难以排除部分营业厅通过提高预存率来增加业绩的嫌疑。如果反诈与创收发生关联,就有可能指向这样的前提,即部分审核并非完全出于反诈风险防范,其中还可能夹带着追求经济利益等“私货”。

事实上,便捷办卡与反诈并非不可兼得。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模式、建立风险等级评估机制,对普通用户简化流程,对高风险用户加强审查,就能实现科学管理。比如对短期多次办卡、异地频繁换卡等异常行为自动预警,既可避免对材料审核“一刀切”,又能精准拦截诈骗分子,这才是“反诈”与“便民”的平衡之道。

用“办卡难”反诈,某种程度上是将管理成本转嫁给普通用户,如此操作无异于因噎废食。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电话卡办理,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的其他领域同样存在,比如某些地区要求办理营业执照需提供无犯罪证明,部分社区将“人脸识别”作为进出小区的唯一凭证。这些做法虽冠以“安全”“管理”之名,实则暴露了服务意识的缺失与管理手段的粗放。用“办卡难”反诈的做法要叫停,对其他通过办事难代替管理的做法,也要进行全面审查。

(唐传艳)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一种说法|清退“沉睡”就诊卡传递民生温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深入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6
北京警方创新构建四级反诈体系 防范网络搭到最基层
中国青年报 2025-05-28
话费“慢充”能打折?当心陷入洗钱陷阱
​第一财经 2024-11-22
工资卡限额调整惹争议 银行反电诈如何减少“误伤”?
第一财经 2024-07-23
打了十几个工作电话却被意外停机 我怎么就成“电诈”了?|青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0
银行卡“清存量”“限增量”大作战,遏制诈骗之外如何避免“误伤”?
​第一财经 2024-06-02
用户为省8元钱,竟被停机1个月 小心!话费慢充可能是洗钱
成都商报 2024-04-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