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由北京金融法院承办的2025金融科技大会金融科技法治平行论坛举办。论坛聚焦法治金融、绿色金融的保障作用,立足金融司法的定位,汇聚众智,探讨如何做到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动力更足。
金融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会上,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表示,金融肩负着将资本引导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赛道,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使命。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比如法院积极探索绿色破产模式,对于因淘汰落后产能等原因停产,也不具备重新生产可能性的企业,通过破产清算,根除环境隐患,盘活企业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确保生态修复费用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清偿,避免将污染治理修复成本转嫁给政府或者社会公众。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周祥昆分享了金融网络安全领域的“法治保障与规则建立”。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通过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与监管规则、推动技术应用试点与标准建设,强化科技金融的风险防控与合规发展,服务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战略。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谈到,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机构,绿交所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提供集中统一交易和结算服务,目前累计成交量超320万吨,累计成交额超2.68亿元,有效支持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对减碳增汇有重要贡献的绿色项目发展。
用数据和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多方的“交响乐”。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数所”)副总经理温天宁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所需要的数据,现在还大多处于沉睡的状态,想要流动却面临很多合规问题。金融机构利用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但数据质量和安全风险时常成为我们工作的羁绊。”他介绍,针对上述痛点,北数所坚持“架桥铺路”,在数据源头优质企业、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信任桥、合规桥和供需桥”。
金融数据化转型面临合规风险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院长时建中表示,金融行业数据化转型最早,数据化驱动最深,因此数量最多、质量最高。这些价值既可以赋能产品的创新,也可以赋能服务的创新,同时还可以赋能社会治理的创新。有些企业、上市公司把金融数据作为资产来处理,但过程中会面临数据权属问题。数据交易面临着定价问题,数据流动又面临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等问题。
时建中举例称,比如用人脸识别作为密码,人脸就是一个电子化支付,是个人信息,即使电子化仍然是个人信息,那它就受到个人信息法的保护,进行交易时就涉及到个人信息处理的问题,这都是挑战。“金融科技的创新已将风险从单纯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转向了技术风险、模型风险和合规风险,所以在未来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包括未来的金融司法过程中,必须发展出能穿透技术黑箱,并有效保护金融时代金融消费者的新能力。”
ESG报告对绿色金融信贷审批影响在增加
除了数据金融,绿色金融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在圆桌会议环节,业内人士还对“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法治保障”进行研讨。
新能源、锂电池、光伏是我国绿色产品出口的“新三样”,其中新能源车突飞猛进。北汽福田京津冀营销中心总经理刘海波介绍,北汽福田2025年1-9月新能源销量同比激增113.4%,海外出口11.7万辆,展现出转型发展强劲动能。“但从客户需求端来看,跟传统能源相比,金融机构对新能源商用车信贷审批门槛高、利率上浮;保险费用为传统燃油车3倍左右,且续保困难,增加购车与运营成本。我建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力度,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推动保险机构建立基于实际运营数据的差异化定价机制,降低用户成本。”
刘海波还介绍,今年4月,北汽福田首次发布ESG报告,在绿钢研发、光伏应用等领域成效显著。“研发绿钢是国际化的需要。未来福田要进入欧盟要实行国际化的标准,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对于在绿色金融信贷审批时,会多大程度上依赖ESG报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部市场研究与系统支持处处长陈哲介绍,从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的角度来说,ESG报告的作用越来越大了。“ESG报告也是验证企业治理水平的一个透视镜。通过分析ESG报告中治理结构、供应链管理等相关信息,可以揭示财报中的一些潜在风险,也会影响到其在银行的评级。能发布高质量的ESG报告的企业是具有前瞻性的,在金融领域也应该能够获得更优惠的利率。”
对于涉及ESG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问题,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一庭副庭长、绿色金融专业政策调研团队负责人甘琳法官表示,ESG信息在金融法院最容易涉及的案件是虚假陈述。“比如山西一家上市公司,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当地环保部门七次行政处罚,公司因在当时半年报和年报里披露的信息和事实不符,随后投资者就进行了虚假陈述的诉讼,最终法院认为其构成了重大的行政处罚,所以判决赔偿投资者损失。”甘琳认为,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这样的案件处理会有更成熟的经验,目前主要是依据现有的比较成熟的民事赔偿制度来进行判决。
大会以前瞻的议题设置、跨界的观点碰撞、深入的思想交流,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与规则建立贡献了法治智慧和务实方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贺梦禹


